在交响音乐会上,竖琴一般居于乐队后排一侧,而竖琴独奏音乐会更是不常见。事实上,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文艺的灵感均来自“缪斯女神”——9位缪斯女神中,有两位分别管理抒情诗和舞蹈,她们均手持竖琴。当时的竖琴弦少,可以手持,发展至今,因为弦的根数增加,乐器形状变大,所以演奏时都得抵地、靠肩。柯琳身高逾1.8米,这让她的手臂可以“拢住”40多根长长短短的弦,也可以在需要调音时,站起身来把手臂伸至竖琴顶端去调弦。竖琴在框架上唯一“竖直”的部分,就是看起来能与地面垂直的一根圆柱——柯琳的竖琴的圆柱样式,也接近古希腊柱式中的一种:科林斯立柱,是古希腊柱式中偏华美、偏女性的类型。有着亚麻色头发的柯琳不比这根偏向原木色的圆柱矮多少,站在一起,难免让人感觉“人器合一”。
事实上,竖琴虽然是最早的弹拨乐器,但其造型于19世纪初才定型为今天的模样。从发声原理上讲,竖琴是钢琴的“姐妹”——钢琴的声音源于按键敲击钢弦,所以,柯琳选择了不少钢琴曲目来演奏。其中,既有巴赫的《E小调托卡塔》,也有20世纪法国前卫音乐的先锋埃里克·萨蒂的作品。他的《基诺佩蒂第1首》是当今文艺电影很常见的配乐,不仅出现在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里,也出现在日本电影《W的悲剧》中……当剧场里唯一的聚光灯打在柯琳及其竖琴身上,看着她右手弹拨主旋律,左手从弦上轻柔地滑出节奏分明的伴奏时,眼前就会浮现出电影的场景,静夜思孤独的气氛就这样弥漫开来。
如今竖琴演奏也在创新。2012年美国国际竖琴大赛作曲类金奖曲目《晦暗2》一扫竖琴温文尔雅、浪漫伤感的气质。左右手弹拨的部分很难说哪一边才是“主旋律”,左手的部分甚至能“扫荡”出愤怒。这支以“无调性”方式创作的曲目,不能说好听,但是却令人惊喜。柯琳的演奏拓宽了竖琴的表现力。
最令人惊讶的是,竖琴还能表现“咏叹调”。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有一曲《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由柯琳演奏起来诙谐生动到让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竖琴……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