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午休时间。局门路一幢办公大厦的屋顶花园,小菜瓜们懒洋洋地躺在紫薇下做着“丰收梦”。不同于常见的屋顶花园,在佛甲草、美人蕉、铁树之外,菜瓜也成了这里的“常住居民”,万草丛中一簇瓜,够实用!
这个花园,仅仅是申城屋顶花园的一个微缩版。上世纪八十年代,申城立体绿化起步,迄今全市立体绿化累计建成220万平方米,其中屋顶绿化189万平方米,相当于20个人民公园的面积。上周,《上海市绿化条例修正案》通过,这个自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明确规定本市新建公共建筑以及改建、扩建中心城内既有公共建筑,应当对高度不超过50米的平屋顶实施绿化。条例修订的背景是什么,修订后前景又如何?
技术
新工艺层出不穷
“十二五”期间,本市计划完成立体绿化150万平方米,其中屋顶绿化10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最近5年来共有30个“静安公园”爬上申城屋顶。单2015年,申城就计划完成40万平方米的立体绿化和1万根桥柱绿化,如果能达到预期目标,今年的立体绿化面积将创历史新高。
是什么让立体绿化的空间不断延伸,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技术。”很多专家学者脱口而出。
屋顶渗水、承重担忧……技术曾是屋顶绿化最令人担心的问题。但是近年来,上海立体绿化技术突飞猛进,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特别是世博会后,屋顶绿化的技术已不再是问题。
“迄今,立体绿化技术日趋成熟。”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说,如今,屋顶绿化的防水层、阻根层等建材产品类型丰富,市场上可供选择面较大;轻型土壤介质、灌溉系统、自循环灌溉体系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中实际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检验;构件绿墙技术异军突起,在支撑系统、灌溉系统、动力系统、光照系统、种植容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还有部分自主研发的屋顶绿化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准。比如上海植物园自主研发的新型壁挂植物种植模块技术,它不仅成功集成了支撑结构、种植模块、绿化植物、精准滴灌等各项技术,更重要的是,其成本低廉,仅为国外技术成本的1/10,每平方米仅需800-1000元。
观念
“接受度”持续升温
“屋顶绿化,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品质的一种标志。”陆月星说。近年来,很多新建建筑在建设初期,就结合立体绿化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建设品质明显提升。巨人网络集团屋顶绿化、品尊国际居住区屋顶绿化、自然博物馆屋顶……不一而足。
更新教材的同时,更需要的是给既有建筑“补课”。这其中,不仅有政府的努力,更有广大市民的功劳。
2007年,泰康路原水小区,20多名绿化志愿者做了件得意的事:把脏兮兮的车棚屋顶变成了“佛甲草”乐园。绿色上了屋顶,车棚也焕然一新,居民都爱把自行车推进车棚里了,小区里渐渐也没了乱停车。
南昌路28号的二楼露台被创造性地设计成了一座“袖珍”空中花园。地面上是耐旱的草,高一点的是龟背竹,再高一点的是向半空里伸展的爬藤。白领们总是喜欢忙碌之余到这里来乘凉、发呆、聊天、思考。
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的屋顶绿化则更加“大气磅礡”。申亚绿化通过屋顶绿化、檐口绿化、墙面绿化等多种形式,把2666.2平方米左右的6层裙楼打造成了一座2400平方米的组合式空中大花园。
如今,立体绿化“长势”可观,社区屋顶绿化,五花八门,市民对屋顶绿化接受度持续升温,这在市绿化部门的数据资料中亦有所显示。
制度
立体绿化“只增不减”
依照新修订的条例,今年10月1日起,本市新建公共建筑以及改建、扩建中心城内既有公共建筑,应当对高度不超过50米的平屋顶实施绿化,屋顶绿化面积具体比例由市政府作出规定。
“同时,公共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上建成的立体绿化,不得占用,拆除;即便是因为改建、扩建、修缮,立体绿化在被占用、拆除后也须恢复。”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史秋琴说,新规确保了立体绿化只增不减。
此外,《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本市新建屋顶绿化折算抵算配套绿地实施意见(试行)》已相继出台,加大了对立体绿化的政策扶持力度。近3年,仅市级节能减排扶持资金为立体绿化投入总计5614.84万元,补贴面积453201.37平方米,闵行、长宁、静安等区也有较大的专项投入。
在节能减排扶持资金之外,一种政策预期是:扩大现有建筑节能政策的扶持范围,从屋顶绿化、墙面绿化扩大到所有的立体绿化类型;降低中心城区的立体绿化资金扶持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项目可以享受政策奖补。
“长远来看,立体绿化应列入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范畴,并与税费减免挂钩。”陆月星说,鼓励有条件的区设立立体绿化建设奖励基金,奖励那些自愿建设和维护立体绿化的企业和个人,奖励那些为立体绿化做出特别贡献的单位和部门,奖励在立体绿化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这也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