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最近一次演讲中特别提到,无论何时,发扬工匠精神是一家企业的立身之本。
什么是工匠精神?他的解读是,工匠精神首先是,从业者热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这也可理解为“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
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我觉得第一条挺难做到——有多少人正在干的工作,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们常说的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干一行”。不过,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也不错了,至少还有那么点契约精神;再说了,人会变,新行当说不定也会成为最爱。转行大获成功不是没有例子。
王石是在这个“互联网+”为技术驱动力、政府鼓励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工匠精神的。五年前,万科制定了“千亿计划”,每年花一个亿,送员工到日本学习、感受工匠文化。
我们的海上邻国日本,极为推崇工匠精神。比如,一辈子做握寿司的小野二郎,为了让章鱼的味道鲜嫩,每天给章鱼做按摩。这就是日本人把工匠精神发挥到让人觉得他们似乎已经有点精神分裂的表现。小野的寿司店很小,每天只接待十个客人,近六十年来从未开过分店,翻台子更是从未发生过……这在我们看来,的确难以想象,更难复制。这要对寿司爱到何种程度,才会创造出这样的神话?
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一家企业把质量视为自己的生命。而在我看来,工匠文化的营造,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其实是在为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加码。工匠精神与创造力,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对立。
当然,要营造这种工匠文化的氛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决断。肯定有人会说,如果工匠成天为养老、看病以及孩子的教育忧虑,甚至会在乘自动扶梯时,莫名生出最后一块踏板会不会突然陷下去的担心,你让工匠们怎么心无旁骛地忘我工作呢?
是,是这样。但倒过头想,如果每个人都先能以工匠的态度(至少是契约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那份工作,而不是整天抱怨或老想着索取,那会有什么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