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特别策划,纪实频道与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共同制作的纪录片《来自延安的报告:西方视角下的中共敌后抗战》,今天在本市举行首映式并受到好评,党史研究者观后认为,该片部分内容填补了抗战史上的空白。
该片素材拍摄、搜集时间先后跨越了17年。其中,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金先宏研究员发起的中美双方历史当事人口述采访属于抢救性采访,弥足珍贵。该片独家公布了1944至1945年延安的彩色影像,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的珍稀彩色镜头和延安市井生活的珍贵彩色画面。该片披露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吕彤邻教授团队发掘的美国战略情报局所藏的解密档案,多份档案披露了加入八路军的英国友人林迈可和1944年到达延安和中共敌后战场的美国战略情报局军事情报人员对华北游击战的第一手目击报告和亲历记。
与这些解密档案相对应,该片还访问了1944年到达延安和中共敌后战场的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军事情报人员。当年,由他们组成的“美国军事观察组”即“迪克西使团”与中共密切接触,探讨联合抗日的途径。该纪录片还首次详细披露了“英美盟军华北华中登陆作战计划”的始末,它从西方视角反映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的真实状况,用珍贵的档案、生动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部纪录片分上、下集。
7部专题片,可谓每一部带着新视角,每一部都有新发现。
专题片《犹太人在上海》首次大规模地寻访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对这段宝贵的历史进行抢救性的记录;专题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首次在电视屏幕上呈现从淞沪纪念馆及民间征集而来的大批历史资料,首次作为大陆媒体采访淞沪会战指挥将领陈诚之子陈履安,首次抢救性采访公开一批淞沪会战老兵的影像资料;为拍摄专题片《东京审判》,国内媒体首次远赴海外大量采集东京审判的档案资料;专题片《另一个战场》,首次从文化战、新闻战的角度,系统梳理中日战争正面战场之外的另一个战场,上海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课题组组长、复旦历史学教授余子道对该片给予高度评价,称该片“弥补了国内文化抗战专题片的空白,第一次表述了上海这座孤岛在文化抗战中的历史作用”。《战火围城》则采用现实与历史线索交织的讲述方法,用微观切入点,即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的个体故事,展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不同国籍的人士是如何共同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专题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将在8月中旬登陆纪实频道和东方卫视,其余专题片也将在今年八九月份相继亮相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