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电梯是最近的焦点话题。先是上周日荆州“电梯吃人”事故,令人唏嘘;随后本周二“夏令热线”的“区长面对面”节目中,杨浦区区长谢坚钢接到市民章女士关于文化花园一电梯三年“带病工作”的投诉,一查吓煞人,小区内49台电梯因紧急报警装置等项目定期检验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
及时启动应急维修
住宅电梯经常“咯噔”响,或是多次出现门关不上或者打不开的情况,“老态”毕露。“这是上海将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高层电梯老化,设备维修、拆除都将是大的挑战。”记者在采访中,经常能够听到居民这样的议论。
住宅电梯的维修费用是从小区的维修基金中支出的。按照相关规定,须有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由业主大会决定使用专项维修资金;而维修基金不够用的,则需要再次筹集维修资金。然而,由于牵涉业主、物业等多方的利益和矛盾,致使“患病”电梯常常得不到“医治”,“带病工作”或一停了之。
从杨浦区处理此事的思路来看,“十方整治”值得肯定。经多个部门协商决定,此次电梯维修为应急抢修工程。区市场监管局根据检验结果,立即向文化银湾物业公司出具监察指令书,责令物业公司立即整改并将上述情况公告小区业主。文化银湾物业公司收到电梯检验不合格报告书后,应当立即向小区业委会提出动用维修资金维修电梯的申请,经小区业委会批准后进行维修,须于本周内完成工程前期准备工作。考虑到小区业主的实际生活和安全因素,此次电梯维修可在房管部门的指导下启动应急维修的相关程序,确保工程能在下周进场施工。
五角场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正明告诉记者,从当天开始,街道派人每天至现场跟踪督办。“我们也做一些业主的说服工作,晓以大义,尽快落实电梯的维修费用。”
期盼打造专业平台
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去年曾做过“上海住宅电梯安全管理现状调查”,中心主任蒋曙东特别提到,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后的整改落实尚需政策支持。该次调查对有老旧电梯(使用15年及以上的电梯)的21家使用单位进行了统计:在94台商品房老旧电梯中,已经接受过安全风险评估的有90台,但经过改造的仅占需要改造总数的9.6%;在224台售后房的老旧电梯中,已经接受过安全风险评估的有201台,经过改造的比例仅为18.8%。目前老旧电梯更新和改造的难点主要集中反映在“资金短缺”“业委会审批无法通过”“电梯主要部件(包括零部件)配不到”三个方面。
市房管局物业管理处处长忻一鸣认为,许多小区电梯的维修方案在制定过程中缺少第三方专业技术部门论证,没有专业意见的支持,往往在落实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
他建议,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打造专业的电梯维修平台,引入充分竞争。“因为将来这个市场很大,公开透明,让业主明明白白消费,没有‘打闷包’的感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问题解决。”当然,从具体实施环节来看,“与此事有关的各方坐下来,特别是业委会、电梯维保单位和物业公司应该有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