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灿鸿”的席卷,今年的“黄梅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入梅很早,却一直不肯走,幸亏了这阵台风。不过带走了梅雨的同时,伏天接踵而至,且做到了无缝衔接。台风天里,花架上的碗莲也经历了残酷的风雨考验,特别是那几片立叶,每每东倒西歪,但还是经受住了。
碗莲名虽带莲字,其实不是莲,是一种小型荷花。莲花浮于水,叶浓绿,有缺口,形似马蹄。荷花出于水,叶碧绿,整圆。说碗莲是种在碗里也未尝不可,但肯定长不好,凡有十几厘米深度,二十厘米以上直径的容器应该是够了。早期室外生长为宜,形成花蕾开花前移至室内,能正好赶上伏天,和菖蒲一样,成了古今书房中消夏的雅植。
中国的古人向来不满足于只在户外观景,因此将树木微缩成盆景、将假山微缩成山子搬到了室内,当然将荷花改良成碗莲移入炎夏的室内也理所当然。相比前辈荷花,碗莲的栽培其实不算太长,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钱塘人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提到一种“花开若钱”的盆栽荷花,是对碗莲盆栽的最早书面记载。初种碗莲是在三年前,种藕难寻,只能觅来碗莲子。清明过后的四月中旬,气温回暖后,按图索骥的将莲子开口水培,直至长出若干钱叶,生出根须,再植入河塘细泥中。钱叶之后现出浮叶,浮叶之后拔出立叶,如果温度、光照、养分条件都得当,七八月间就能见到花蕾,随即移入室内,清新悦目。
我偏爱素淡色系的碗莲,如淡粉色、白色,花瓣也要少一些,花蕾数不必多,叶间点缀两三枝即可,配以白色小卷缸,花也无香味,不争奇,不斗艳,夏日里更显素雅清凉。
由于形成花蕾之前,需要长时间的光照,水里、缸壁上难免会生出藻苔,经过尝试,发现在水里放养小鲦鱼和螺蛳是最有效的除藻方法。既清洁了水质,还形成了水上有花叶,水下有鱼螺的景象,可谓“水至清且有鱼”。由于白天温度高,螺蛳隐身在塘泥之下,晚上我常会拿着手电观察螺蛳,女儿也会凑在身前。虽然行动迟缓如慢放镜头,不过螺蛳所到之处就像黑板擦扫过写满板书的黑板,藻苔尽除,身后留下一条干净的通路。不知不觉间,还会发现大螺蛳繁殖出了小螺蛳,经历时间推移,从一个个标点般大小又迅速成长为一台除藻机。鲦鱼吃藻,也吃活食,有时赶得巧还能遇见鲦鱼捕食水中孑孓的场面,俨然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
两三好友也一起种碗莲,常会关心相互的生长境况,交流遇到的问题,三伏天里也会顶着酷暑互访消夏,品茗赏荷,耳边听鸟鸣,共叙感兴趣的话题,确实清心。等到花谢了,莲蓬中莲子饱满了,将迷你莲蓬连同茎秆一起采下,插于赏瓶中,置于几案,当成清供。不久之后,小莲蓬自然风干,更添古意。
十日谈
消夏图
夏天寻虫,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