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李勇教授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以两组表格,向大家说明了几个主要国家、地区最新高血压降压目标值(见上表)。
并未放宽降压标准
“由此可见,总体来看,与2013年前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相比,2013年及以后新发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并未对老年人放宽降压治疗的目标值,仍然继续沿用低于140/90毫米汞柱的降压目标值。”
李勇教授分析说,事实上,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多年来始终设定在低于140/90毫米汞柱。甚至可以说,目前各国采信的降压目标,相比之前更严格了。以美国高血压协会的指南为例,他们建议年龄超过80岁的高血压患者,其降压治疗目标值才能放宽至收缩压低于150毫米汞柱。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基线血压水平从115/75毫米汞柱起,每升高20/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风险翻倍。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到低于140/90毫米汞柱,可使脑卒中危险降低35%-40%,心肌梗死危险降低20%-25%,心力衰竭住院的危险降低50%,总死亡率降低11%-13%。新近发表的降压临床试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降压治疗后,收缩压水平在130-180毫米汞柱范围内,血压水平越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也越低。
合并症患者确放宽
关于对合并慢性肾病/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大多数国家的高血压指南的确放宽了降压目标值(从低于130/80毫米汞柱放宽到低于140/90毫米汞柱),李勇说,这是因为大型的ACCORD研究、ONTARGET研究以及多个针对不同合并症的高血压治疗的汇总分析,得出了一个特别的结果——
对合并糖尿病或重要脏器显著病变的高血压患者说来,降压治疗后收缩压水平低于130毫米汞柱,并没有比收缩压降低至130-140毫米汞柱之间者更少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反,有可能会导致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增加,尤其是收缩压低于110毫米汞柱后总死亡率增加显著。
这也就是我们从表格中看到一些高血压合并症患者“放宽”降压标准的原因。
降压达标率不乐观
在谈到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有效控制率现状时,李勇教授指出,我国目前有18岁以上成年高血压患者2.99亿人(与十年前相比,有显著上升)。其中,只有约42%的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知晓者中有78%的接受降压药治疗;而每4个吃药者中,只有一个血压控制在低于140/90毫米汞柱的标准。
“换言之,我们有太多的成年人从未量过血压。在知道自己是高血压患者后,尽管有治疗的愿望,但囿于没有接受有效的治疗,或不依照医嘱坚持服药,大多数人的高血压并未得到控制。”即便是在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上海,高血压的降压达标率与其它地区并无显著差异。
高血压是一切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李勇教授最后强调:一是无论处于任何年龄段,凡发现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者,必须充分认识高血压的危害,必须及时去医院接受正规的降压治疗;二是在80岁之前,能够坚持将血压有效控制在低于140/90毫米汞柱,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