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4集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即将播出
~~~4集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即将播出
~~~4集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即将播出
~~~4集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即将播出
~~~4集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即将播出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翻开城市档案 讴歌民族精神
4集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即将播出
俞亮鑫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
▲ 抗日名将谢晋元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日百万军队三个月的血肉厮杀,使上海成了被鲜血浇灌的生死之地。78年后的今天,一批80后的电视人重访当年战场,搜寻尘封档案,倾听老兵回忆,请来专家解读……终于奉献了一部史料翔实、高屋建瓴、饱含激情、令人震撼的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

  荧屏“让路”播力作

  昨天,总导演朱宏告诉记者,纪录片之取名“生死地”,是因为这场战争太悲壮太惨烈了。编导们在乘坐上海地铁7号线时,从刘行到大场镇虽只有短短7站路,感悟到它正好穿过了当年中日军队激战的主战场。78年前,中国军队在此死守了整整四十天。这条路,几乎被尸山血海所填满,几十万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顶住了日军通往上海市区的路。

  朱宏说,这是《档案》剧组第三次拍摄淞沪抗战了。但每拍一次,总感到会有遗憾。这次,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契机,我们能动用更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来重做一版《淞沪抗战》,实在是欣慰之至。由于“八一三”淞沪抗战历史影像资料十分丰富,剧组没有借用一点影视剧镜头或情景再现手段,这是因为上海当年是国际大都市,除了中日双方都有留下影像资料,一些欧美人士也参与了拍摄。纪录片中许多珍贵镜头都是首次出现,连一些专家都未见过,我们还去了台湾寻找到许多资料,并出动了直升机进行航拍。由于专家好评,此片不仅从12日起在纪实频道连播四天,东方卫视也破例在12日、13日腾出电视剧黄金档时段,为这部纪录片“让路”。

  视死如归很震撼

  纪录片透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虽然抗战老兵每年都在变少,所幸的是,前些年已做大量抢救性采访,这次又请来了当年抗战将领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陈诚的儿子陈履安等来讲述淞沪抗战,甚至找到了当年几卷由日军拍摄的战地新闻胶卷和刊登大量日军前线战报和图片的日本版《中国事变画报》等,使这部纪录片更具有历史的沉重感和丰厚性。

  荧屏上,激战、惨战、苦战,上海的每寸泥土浸透着鲜血。从中国各地赶赴上海前线的军队,无论天南地北,来自何方,都视死如归,浴血抗日,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征战无数的冯玉祥将军悲痛地说:“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无数部队填进去就熔化了!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第14师在月浦苦战,师参谋长郭汝瑰给师长留下了一封遗书:“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未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如今再读这些78年前的文字,依然令人泪下,使人震撼。

  四行仓库有新解

  对于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纪录片也以大篇幅呈现。当88师师长孙元良接到蒋介石命令,要他留下一个团坚守苏州河北岸,打一场给全世界看的战斗时。孙元良答道:“我不同意。”多年后,孙元良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我们死一人敌人也死一人,甚至我们死十人敌人死一人,我就愿意留在闸北死守上海。最可虑的是,我们孤立在这里,被敌军任意屠杀那才不值更不光荣啊。”权衡再三,孙元良最终决定派出一个加强营,率领他们的就是32岁的谢晋元。其阵地,便是88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这一加强营原本确有八百人,但经蕰藻浜一役几乎全部战死。这时谢晋元所率官兵已是第五批补充兵员,他们多为湖北保安团团员,仅四百多人。他们对外号称八百,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有电影和传说称,16岁童子军杨惠敏是游过苏州河到达四行仓库的,这并不准确。纪录片揭秘,紧贴着四行仓库靠租界一侧的是一栋两层楼高的烟纸店,此时已人去楼空。这里,是四行仓库守军与租界的唯一通道。杨惠敏是从这里把国旗裹在身上,冒险冲过火线送至谢晋元手中,表达了上海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国旗高高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拍手欢呼。《歌八百壮士》这首抗战歌曲也随之问世:“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歌曲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纪录片中,上海市民街头迎送“八百壮士”的镜头首次披露,十分珍贵。本报记者 俞亮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焦点/时政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2015年夏令线热特别报道
   第A08版:2015年夏令线热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生态上海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互动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10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饕餮四海
   第B12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16版:慢病/新民健康
翻开城市档案 讴歌民族精神
《尼伯龙根的指环》24小时版本将首来上海
“18°看上海”拍摄黑白上海
广告
讣告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21翻开城市档案 讴歌民族精神 2015-08-06 2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