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好吃周刊/饕餮四海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兰巴托草原上鲜美之味
行摄匆匆
  文/行摄匆匆

  蜿蜒的国界线,将蒙古大漠草原分隔成两个国度——中国和蒙古国。蒙古是世界上第二大内陆国,人口约300万,而乌兰巴托就有近140万。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蒙古国人的饮食,除了传统的包子和焖面,更偏西方,喝咖啡,吃甜点,用刀叉。事实上,乌兰巴托的饮食依旧具有草原上最鲜的味道,这里有蒙古族地道的传统名吃石头烤羊肉,还有老少皆宜的蒙古奶茶,不过这是一种加盐的奶茶,可以称做“酥油茶的简化版”。

  草原上的石头烤肉

  来到乌兰巴托,最不能错过的是去牧区观看自然风光。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洁白的蒙古包,清澈的湖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赏美景,配以蒙古国美食,更能让人体味到草原的独特味道。蒙古国人的饮食习惯千百年来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基本以肉食为主。石头烤肉是他们的最爱,也是招待贵客的首选。石头烤肉的做法看似简单,但是对材料的要求却很严格。蒙古国的牛羊是吃着几十种草药长大的,味道鲜美可口,几乎没有腥膻味。

  热情的当地牧民卓力格已有10多年厨龄,他做的石头烤肉颇有名气。只见他将一只整山羊熟练地分割切块,15岁的小儿子劈柴点火给他打着下手,一会儿工夫,炉子就烧旺了。顾名思义,石头烤肉主角虽是肉,但一定少不了石头。要想吃到烤肉,首先要到河床里找一些鹅卵石。之所以选择这种石头,一是因为它经过河水长年累月的冲刷表面非常光滑,这样烤起来能使羊肉受热均匀。另一个原因则是它非常结实,即使烧得通红也不会碎裂、掉渣。图拉河上游的鹅卵石到处都是,随手能捡到一大盆。烤肉之前先要将洗净的石头放入炉子里烤上半个小时,待石头被烤得通红之后才能用来烤肉。

  卓力格先将一层羊肉铺到烤肉专用的铝合金罐底,用火钳夹出几块烤红的石头放在羊肉上,撒上适量的盐;而后再放一层羊肉,放一层石头,以此顺序铺排若干层。稍后再放入洋葱、胡萝卜、土豆等蔬菜,不仅可以调和羊肉的膻味,还是很受欢迎的配菜。鲜嫩的羊肉碰到滚烫的石头时发出嘶嘶的声音,香味随之溢出。为了让羊肉熟得更快一些,放好羊肉后要封好烤肉罐的盖,用文火慢慢地烤上一个多小时。

  卓力格说,石头烤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据说,成吉思汗在一次围猎宿营时灵机一动,取一个士兵的铁盔放到篝火上,拔出腰刀,把猎来的黄羊切成肉片,贴在“锅上”烤成外焦里嫩的肉片,然后食用。士兵们如法炮制,发现烤出的肉果然醇香味美。后来这种烤肉的做法得以沿用和改进,演变成蒙古人招待贵宾和自家享用的传统美食,也成为颇有名气的蒙古国大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多小时后,卓力格终于宣布:“肉熟了!”揭盖之时,肉香四溢。不过请别着急,享用美食之前还有一道必经的程序:倒石头。罐中油腻腻、滚烫烫的石头,须在两手之间不停地迅速倒手。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滚烫的石头在两手间交替热敷双手能促进血液循环,可驱寒避邪,治疗疾病,尤其对治疗风湿病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这个石头还可以给他人,寓意着把幸福和美好传递给亲人和朋友。

  倒石头环节之后,烤肉大餐开始。蓝天白云下席地而坐,野风轻拂,鹰鹫浅翔,羊肉嚼在口中鲜嫩多汁、肥而不腻,加之土豆和胡萝卜等蔬菜,吃起来香味宜人,再配上一碗原汁原味的羊汤,着实美味无比。我们捧着骨头狂啃,油水沾满嘴边也懒得擦。卓力格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烤肉对他们而言是奢侈的食物,一般要碰上过节或喜庆才吃上一回,这次是为了我们,他宰了头羊。但是卓力格说:“如果没有分享,没有相聚的笑声,再美味的佳肴也是虚设。”

  酥油茶的简化版

  走进乌兰巴托市内的一家餐厅的包房,这是一个典型蒙古风格房间,墙上挂的是一幅狼的油画,粗细不等的麻绳勾勒出蒙古包毡布里面篱笆型支撑木条的花纹,一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中国内蒙古、蒙古国很多东西还是有共同点的,这让我们对马上就要端上来的食物有了一点期待。蒙古国的饮食习惯除了游牧的牧民之外已经欧化了,尤其是俄罗斯化了。这顿饭的面包、沙拉、熏制的肉食等无一不是俄罗斯风格,唯一让我感觉还有蒙古国人特色的只有咸奶茶,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喝奶茶中最好喝的一次。

  喝咸奶茶是蒙古国人的传统饮茶习俗。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清晨随着一缕缕炊烟从蒙古包升起,草原的女主人就开始熬奶茶了。飘着奶油香味的奶茶唤醒了家里所有人,也唤醒了沉睡的草原。一家人围着蒙古包中间摆满了食物的小方桌开始边喝早茶边交流沟通着一天的事物。蒙古国人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之后会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时取饮。

  他们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先把砖茶打碎,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到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国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说来有趣,蒙古国人一般情况下只有晚上放牧回来后,全家人才正式吃一顿饭,但是早、中、晚三次咸奶茶必不可少,假如晚饭吃的是牛羊肉,临睡前全家还要再喝一次茶。蒙古国人中,老年男子每天喝茶的次数就更多了。所以,蒙古国人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大多都在15公斤以上。

  草原上的人们常年离不开的是奶茶。只是随着季节的变化与奶茶一起吃的食物有些变动。冬春季节就着奶茶吃的有:手把肉、奶豆腐、炒米、炸果子、干(或冻)奶食、干奶皮、黄油、白油等。夏秋季节就着奶茶吃的有:炒米、新鲜奶豆腐、嚼克、炸果子、鲜奶皮等。

  蒙古国人如此重茶轻饭却又个个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特殊气候有关,但也可以说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因为奶茶在草原牧人生活里占据很重要位置,所以盛茶的器皿也很讲究。过去多数人家都用铜壶盛奶茶。那铜壶制作得非常精致,壶盖、壶嘴、壶把上都刻着各种云纹的花纹,现在想来应该像工艺品。也有少数非常讲究的人家用银壶盛奶茶,那银器皿制作的精美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奶茶一般不喝凉的,所以还用暖瓶盛奶茶以备随时喝。茶碗用瓷碗而不用其他的杯子或茶缸。

  最爱当属蒙古包子

  由于畜牧业是草原文化的基础,牛羊及其安危在蒙古国人的心目中所占的地位就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了。在乌兰巴托,城市建筑远不像在我国城市中那样密集,有些街道与街道、建筑与建筑之间,还留有大片的天然草地,附近牧区的牛羊就常常“进城闲逛”,像在大草原上那样悠然自得。我们乘汽车离开市区后,隔不多远就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慢悠悠地走在公路上。这时候,每个开汽车的人都不会按喇叭,而是尽量放慢速度,躲闪着牛羊,小心翼翼地在它们中间行驶,从没有人向牛羊显示汽车的威力和速度。

  去年5月,习近平夫妇赴蒙古国时做客蒙古国总统家,品尝总统家宴。据中国驻蒙古国前大使黄家骙介绍,蒙古国人接待国家元首的习惯一般是来访当晚由本国总统设宴款待,第二天就是由总理设宴款待,而总统用家宴款待习主席,规格非比寻常,在蒙古国人看来家宴就是亲切友好,待你像家人一样。在任期间,黄家骙曾接受蒙古国前总统家宴邀请,他介绍,这种家宴有高级厨师掌勺,制作更加精细。蒙古国高规格宴请一般会有烤全羊、羊排牛排、马奶酒、沙棘饮料,还有咬一口就流油的大包子。这次,我们就有幸品尝了蒙古包子。

  中国北方过春节吃饺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民俗了,而在蒙古国过春节(蒙古人叫白月)却吃包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蒙语的包子来自于汉语,就叫包子。馅儿是牛肉的,皮儿是不发酵的,汤较多。蒙古的白月基本和中国的春节同时,但可能会有些微差别。据说每年的开始时间是由喇嘛按照某种程序决定的。白月开始前,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来包包子,非常类似中国北方包饺子。

  在平时,包子也是蒙古国人的重要食物之一。在乌兰巴托有很多的包子店,其中几家是比较有名的连锁店,如ZOCHIN和KHAAN。这些快餐性质的店铺就是以包子店命名的,尽管你也可以吃其他食品。包子价格大致相当于一元人民币一个,不是很便宜。

  蒙古国全国的包子店出售的都是基本相同的包子,不存在不同馅料的选择。从这点看,蒙古人和中国人就非常不同,很难想象两家中餐馆的包子或饺子是完全相同的。看来蒙古人比较“死心眼”,缺少变化。这一点和很多西方国家也比较类似。蒙古包子的做法与中国也有所不同。包子的形状就像北京的硬面蒸饺,但吃起来口感就像北京的锅贴一样,有些硬。蒙古包子的最大特点是,馅是纯肉疙瘩,而且油多,咬一口,里面的油就会嘀嗒嘀嗒地流下来。

  以畜牧业为基础的草原文化可见于蒙古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草原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牛羊肉多。牛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食物,似乎只要有了牛羊肉和包子,他们基本上就不再需要什么别的食品了。

  蒙古国人是以肉食为主的民族,宰杀牛羊后,不论什么部位和脏器,几乎没有扔的东西。清洁整理后,烹饪出各种各样的美食料理。不论是城市,还是牧区,饭店餐馆均有奶茶,面包,炒饭,色拉,鲜菜罐头,羊肉面条等蒙餐食品,更为叫绝的是烤全羊,蒸羊背,手抓肉。但是,在蒙古国的牧区吃“手把肉”要现杀现做。不是随时都备有新鲜牛羊肉,冬季除外。蒙古国的牧区每逢星期日不杀羊。蒙古国朋友告诉我,蒙古国人是靠牲畜生存的民族,一直在杀羊,杀牛,有时也杀骆驼和马,还有狩猎,生活中充满血腥杀气。所以,星期日不杀生,不见血,给牲畜一个安宁的日子。蒙古国的有些地区,太阳落山之后也不杀羊,这些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习惯也有不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焦点/时政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2015年夏令线热特别报道
   第A08版:2015年夏令线热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生态上海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互动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10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饕餮四海
   第B12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16版:慢病/新民健康
乌兰巴托草原上鲜美之味
新民晚报好吃周刊/饕餮四海B11乌兰巴托草原上鲜美之味 2015-08-06 2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