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古镇、园林或者老宅时,我流连于山水屋宇之间,最钟情的是戏台。戏台大多为两层楼台,器宇轩昂,点缀文饰,或以木雕,或以彩绘,通常是财富的象征,也是精神的寄托。在西塘古镇,戏台的规模和风格,在江南古镇中已经算气派,其对联书写:“方寸之地,大千世界”道出戏台的特殊功能。
戏台的名称或者楹联,大多经过文人润色,因而雅致。其名诸如“百鸟朝凤”、“翠蔼”、“大观”之类。而对联则更加生动,譬如上海三山会馆,是建于晚清的福建商会会馆,其戏台镌刻对联:“集古今大观时事虽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生”横批则题名“异曲同工”,颇有几分海纳百川的雅量。上海豫园古戏台对联则书:“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喜庆吉祥,倒也直白,眼前立刻浮现出勾栏酒肆,赶集庙会的熙熙攘攘。
戏台大小不同,往往因地制宜,各有其能。在朱家角课植园的古戏台,本已经颓废荒芜,经修葺后才重新启用,但规模甚小,似乎只有普通戏台的一半。自从昆剧名角张军在此处演唱景观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一时雅士云集,近悦远来。园林景观戏曲并非张军发明,《红楼梦》里就描绘贾府在大观园听戏,戏子们在藕香榭的水亭演唱,贾府眷属坐在岸边楼台观赏,那声音隔水远远传过来,月光照映夜色如水,那曲调经百转千回,动人心魄。这情景令我想起被喻为“晚清第一园”的扬州何园,其戏台名曰“水心亭”,筑于花园水池之中,据说是巧用水面和环园回廊营造声音共鸣效果。我忖思:其创意莫非就是从《红楼梦》而来?环池而建的两层楼房,中西合璧,有着长长的复道回廊,坐在廊内即可以赏戏。试想夏日荷叶田田,台上轻歌曼舞,楼上美目顾盼,真个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坐落在乌镇西栅的水戏台又融入了现代的笔墨。硕大的露天剧场可以容纳两千多人,观众座位类似体育馆的看台,用原木铺就呈扇形展开,逐层升高,每位观众捧着软垫席地而坐。剧场通过窄窄的小桥与岸边相连。主舞台坐落在新月形的湖泊之中,舞台背后连绵的青瓦白墙,独立的残破拱桥,风格古朴简洁。去年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青蛇》就在此上演,田沁鑫用充满世俗激情而又富于哲理的视角,重新演绎流传了600多年的神话故事,诉说着人妖佛三界的恩怨轮回。舞美添加了牌坊造型的高大台口,戏台旁边停泊着数艘乌篷船,既是水乡的韵味,也是舞美的组成部分。最具特点的是戏台中心也是一方水池,演员可以直接跳到水池中腾挪跳跃,演出真正的水戏。而《青蛇》中的“水漫金山”等场景特别适合水中表演,所谓情景交融。有趣的是,当晚正值秋雨绵绵,继而越下越大,戏里戏外,皆为“雨中情”了。
如果要在夏日安静地品味水之细语,水之妖娆,位于上海黄浦江西岸的徐汇滨江倒也是一处好去处。舞台利用船码头旧址,就是残存的船坞,四面临水,通过栈道相连。船坞即是天然的水中戏台。我记得仲夏某一天演出的是带“新世纪音乐”风格的作品,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训田作艺术顾问,时而箫声笛音,时而鼓乐铿锵,如冥想,如悲歌,如心灵的轻轻抚慰。江风徐来,远处大桥静卧,霓虹闪烁,组合成都市别样的夜景,只是不复有水乡古镇的韵味了。
水戏究竟是偏雅,而在古镇大部分的戏台,都是市井人生的写照,更加随意即兴的是酒肆茶楼,卖曲一开嗓,即为戏台了,那是市井的热闹。戏台是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对芸芸众生而言,我看戏台,恍若凝视人生的百态,百般滋味由戏而生。也许,台下的比台上的更投入,看戏洞察别人的生活,也是烛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