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明先生跟媒体的缘分相当之深。他刚参加工作就担任了诸多报纸的通讯员;网络逐渐普及后,他与时俱进地做了东方网的通讯员;再后来,相继在东方网开通了博客、微博,还不解渴,又于“东方评论”频道发表了数百篇的网评文章。
现在,徐新明将近几年报刊、网络上发表的评论文章,结集出版,值得庆贺。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看过徐新明的文章之后,才真正发现他有一颗赤诚之心:虽是普通之身,但“家事国事天下事”,皆可拿来一评,并将拳拳之心印在《“徐韬事件”尘埃落定的追问》《贪腐官员被查真的没有征兆吗?》、《财政收入增速过快并非好事》等等文章中;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民生问题的深切感悟,对草根权益的执着关注。《医院太平间可以承包吗?》《残疾人乘飞机,为何这样难?》《“过劳死”拷问劳动保护制度》……这些文章,透露出他对维护百姓权益的偏好,而正是这一点,让他的文章更贴近民生,更接地气。
在众多的出书者中,徐新明的视角也很独特。他是一名普通的退休人员,因此在评论写作中,多以平民视角看问题。我们常对编辑记者说,写文章,特别是关于民生的话题,一定要学会转换身份,要设身处地地站在百姓立场。可徐新明是不愁这一“转换”的,他能天然地从平民角度去切入、分析,并提出建议。这,也正是他好文不断的重要因素。不信可去读读《房价下降到底靠谁?》《上海民俗文化出路在哪?》这些文章。
徐新明说自己是“业余评论员”,可他的许多作品,并不输于专业评论员的文章。只要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准确解读分析,令读者或神清气爽,或相当解渴,或为之一振,读到这样的文章,还需看是何人所作呢?
一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善思者,然后做一个善谏者。生活,给了我们多彩的经历、丰富的题材,就该如徐新明那样,用心去观察,去揣摩,去领悟,去验证。也衷心希望徐新明先生能继续保有这份热心与执着,用更凝练的文字和更有时代特点的语言,评说世界,传递正能量。我后来才知道,徐新明的爱人一直腿脚不便,以轮椅代步。而他俨然是一个上海男人的模子:不离不弃、无微不至,用爱意与肩膀,撑起整个家。竭力照顾家人已属不易,还能著书如此,令人感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就说过:“文当然要做的,但要紧的在于做人。”而徐新明先生,便是一例证。
(本文为《一介平民的声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