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游览期间,总有人追着问,对此地变化的日新月异有何感想,能否谈谈具体印象。真说不清楚,感想有一点,印象很模糊,干脆老实坦白,说这年头变化太快,到处都在开发,是地方就发展,我是个保守之人,见多不怪,对变化不再惊奇,对开发和发展习以为常。
人老了容易怀旧,我更感兴趣的是过去的历史。譬如提到汕头,立刻想到这里生产的电影胶片。在我少年记忆中,广东非常遥远,能记住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虎门销烟,一是汕头的公元胶卷和相纸。
很长一段时间,对摄影迷恋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是“文革”后期,高中刚毕业,我动不动便往南京很有名的一家摄影图片社跑。这个所谓图片社,其实是销售摄影材料,赶过去目的很简单,看看有没有销售处理的公元胶卷和相纸。
“处理”商品这词现在已不怎么使用,当年却被买东西的行家津津乐道。汕头生产的公元胶卷和相纸,加上“处理”两字写小黑板上,代表价格的经济实惠,买回去自己装胶卷,自己放大裁剪。如今回想起来真是足够疯狂,论斤买的相纸十分便宜,一晚上活干下来,放大的照片满满一脸盆,太有成就感了。
数码时代的年轻人不知道什么叫“公元”胶卷,不知道暗房技术,更不知道当年的汕头因为生产感光材料,在喜欢摄影的年轻人心目中地位有多重要。在汕头的这些天,问过许多当地人,能记住往事的都得上一把年纪。查百度,公元感光化学厂是我国最早的感光材料厂。1953年,私营公元厂正式建立,初期仅职工15人,然后时来运转逐渐扩大,“公元”产品开始独步天下。
上世纪80年代,汕头流传这样一句话,“嫁人要嫁公元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厂的待遇太好。年产值利润达到几千万,那时候几千万是很大数字,不仅有奖金,还有奖励工资指标,难怪它会令人羡慕。不过谁也不会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辉煌一时的汕头感光化学厂,说不行就不行了,最后不得不停止生产。
“公元”胶卷和相纸,仿佛黑白老照片,深深留在我记忆中。如今的汕头生机勃勃,满目高楼大厦,要不就是正在启动的建设工地。作为四个第一批经济特区,与深圳珠海厦门相比,汕头人说起自己城市,总觉得发展还不够快,相对还比较滞后,然而在我这个接近古板的人看来,它步伐已经非常大,发展还是太快了。
一个城市的发展,太慢当然不好,太快未必一定好。有时候走慢一些,多看看多想想,用不着太着急,像汕头这样稳扎稳打,一步一脚印,少犯些前人的错误,或许会也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