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剧种在消失
演出开场后,主持人张民权向满场观众报告了一个沉重的数字。他说,全国戏曲稀有剧种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来自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了286个,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这让观众更加珍惜这台展演。令人瞩目的是,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下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他们共同的名字是“天下第一团”,在业内,这称呼取决于该剧种是否只剩一个团在“独唱”,而绝不是个荣誉称号。
来自山西大同的“耍孩儿”剧团就是个“天下第一团”,昨天该团表演的是《猪八戒背媳妇》,舞台上,孙悟空变成美女戏弄猪八戒,边唱边舞边表演,夸张且充满情趣,引得观众笑声一片。这一剧种的传承人、团长王斌祥告诉记者,“耍孩儿”亦称“咳咳腔”,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其唱腔淳厚古朴,唱腔发声使用后嗓门,声音从喉咙下面发出来,演唱时往往“咳”在词前,颇有特点。相传这一剧种的起源是:唐明皇生下太子后,太子啼哭不止,皇上便派员遍寻吹、拉、弹、唱等各路民间艺人,只求哄住太子就行,而这一表演方式果然让太子破涕为笑。于是,皇上赐名“耍孩儿”。上世纪50年代,“耍孩儿”在雁北、大同一带有戏班子五六十个,如今仅剩下一个了。
后继有人很重要
许多古老的剧种与“耍孩儿”有着同样的境遇。来自广东海丰的西秦戏剧团团长、剧种传承人吕维平昨天带来了四大弓马戏之一的《沉香打洞》一折《刘锡训子》,这出戏尽显吕维平高超的耍椅子绝技,他一边训儿,一边在椅子上靠臀部让椅子前趋后仰,左右腾挪,四个椅腿轮番碾转,再配上他的水袖功、长髯功、帽翅功,把刘锡训子时哭中藏爱、爱中含悲的复杂、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绝。吕维平说,这一剧种最早来自陕西、甘肃一带,与秦腔有着血缘关系。明朝时李自成兵败,大批西北人逃至广东海陆丰一带,带来了西秦腔,它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后,于清初形成了广东的西秦戏。这一剧种最盛时曾有30多个戏班子,但如今仅剩下了一个,也成“天下第一团”。他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接班人,让珍稀剧种后继有人。
来自福建省泰宁县的梅林戏剧团也是“天下第一团”,这一剧种从宋朝开始兴起,是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相结合的艺术标本,首批就被国家列入了非遗名录。这一古老的剧种用客家话演唱,唱腔优美、行当齐全、表演粗犷。昨天,该团带来了新剧目《三尺巷》。团长钱爱莲说,最多时,梅林戏在泰宁一带村村都有,多达100多个,可现在仅剩一个了。幸亏全社会都在保护濒危剧种,福建省艺术学院为梅岭戏特地办了个为期五年的大专班,以培养接班人。
濒危剧种盼春天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体现了中央对戏曲艺术的高度重视,也极大地鼓舞了各地戏曲人,濒危剧种有望迎来春天。举办这台“全国稀有剧种展演”就得到了全国戏曲广播联盟的支持和全国各地“稀有剧种”的积极响应。昨天,台上既有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种,也有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古老剧种,它们在展现中国戏曲广博、精深、灿烂、优美的同时,也在呼吁社会积极保护和传承。
昨天登台的八旬老人许计生是湖北罗田东腔戏的传承人,他以高亢明亮的嗓音、敲着锣鼓唱响了《赐福》,与他唱和的是他的两位学生李玉娟、饶俊华,表演不仅富有大别山的地域特色,也象征着古老戏曲艺术春天的来临。这位在家务农养牛的老人感叹道:“我唱了一辈子罗田东腔戏,能把这一稀有剧种唱到武汉、唱到上海,这辈子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
据悉,承办这台展演的东方广播中心戏曲广播有个“九州百戏”推广计划,将在两年内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超过100个戏曲剧种,让更多人了解精深涵厚传统戏曲,目前已陆续介绍了莆仙戏、凉州贤孝、东北大鼓、甬剧、绍剧、彩调、五音戏、湘剧、阿宫腔、藏戏等50多个剧种。昨天参与演出的就是从中精选出来的稀有剧种。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