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语言文字大赛终告段落,不揣忝居“探花”之位。感慨系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如今信息化高度发展,键盘上的指尖飞舞取代汉字的笔尖书写,“临文忘字”、“词不达意”逐渐变为人们运笔行文的“新常态”。语言文字能力社会性的“整体退化”,正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文化现象。如何使人们克服“语文现代病”,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已是今天社会文化普及的当务之急。
不久前,几档语文类综艺节目曾掀起一阵全国性的“汉字潮”、“国学热”,这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影响的扩大未尝不是幸事。但题目大多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无疑形成了一定的文化阻隔,客观上造成了传播的“阳春白雪”之弊。“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诗歌何以传颂千古,至今为人所称道?就是因其平易通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而本次语言文字大赛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生活”。试题与《读本》内容,从平易、实用的成语、对联、谚语、歇后语、谜语等语言文字入手,几乎都源自于市民日常生活,使得语言文字的习得巧妙地生活化、平易化。如谚语“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对联“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等。再如,“颔首称许”、“矮个队员被换下”(打二字流行语各一),略知网络用语的朋友立刻便能会意,谜底为“点赞”与“高大上”。
语言文字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总决赛试题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孝、和、智、勇、勤、礼”六字,考察选手对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认知。笔者选择了“礼”字,抽到的主观论述题源自《诗经·国风·卫风》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句,让我说明出典,阐释传统“礼文化”的现代文化语义,以及对当下人际交往、礼仪规范的生活感悟与文化认知,并要求举例相关成语、谚语、警句。其实,传统文化往往就是如此这般“习矣不察”、“日用不知”地留存在现代生活之中,需要我们详加体悟、学以致用。
更让我觉得有意义的是,大赛切实地走出了赛场之外。很多人会把题目带来家中研究或与家人讨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弄明一个字词的读音与出典,我常翻遍各种工具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个人积极性引起了“溢出效应”,爸妈也开始“见贤思齐”了。有一次,电视里正放着某假冒伪劣被查的新闻。爸爸随口就来了一句:“你看,还是要买‘广告上贴乌龟壳’的产品。”好家伙,活学活用呀,歇后语“广告上贴乌龟壳”不就是“牌子硬”嘛!
有天,一位同事带来一本神秘兮兮的小书,我一看竟是大赛《读本》。办公室里一下子欢闹起来,同事们相互“切磋”,你一题我一句的,不亦乐乎,好一幅温馨的学习生活场景!
在生活中,徜徉文字方寸、掇取精言妙语、探赜文化深蕴。突然发现“德不孤,必有邻”,身边尽是同好之会,同道中人。
以合宜的文化内容与恰当的传播形式,让更多人自觉走进“日常生活的语言文字课堂”,领略语言文字的内涵之美,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收获教益,这才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文化普及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