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卖艺
不等于“街头艺人”
记者:在您看来,发展持证街头艺人的初衷是什么?
韦芝:街头艺人作为城市景观,向市民和游人展示才艺与文化,吸引各方前来亲近与感受,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为什么漂亮的建筑下只有花草呢?应该有人和城市的融合。上海力争打造国际艺术的大码头,需要街头艺术,因此持证街头艺人的上岗,不是一场选秀、一次活动,而是要发展成一个常态化、可持续的模式。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韦芝:走出第一步很艰难。起初我们四处寻访,从地铁站到公园口,却根本见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街头艺人。不仅是上海,这种情况在全国都非常普遍,你能看到拉二胡的、吹葫芦丝的、练气功的,但其中很多演出是不具备艺术性的。在街头卖艺,并不等于街头艺人。我们希望找到能够美化这座城市的艺术,所以选择艺人的标准就是艺术的专业度。
定时定点
不同于“流浪艺人”
记者:持证街头艺人上岗后,对他们有哪些要求?
韦芝:街头艺人并不是“流浪艺人”,他们只是将表演的舞台放在街头,准时、准点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们确定了“定时、定点、定式”的安排。此外,协会还与艺人们订立了“不定价、不转让摊位、不销售、不乞讨、不扰民”等14项持证上街的职业约定。一年过去了,协会与艺人一起评选出6位“文明街头艺人”,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品质:责任感和荣誉感。
记者:对于持证街头艺人,有什么约束?
韦芝:颁发的这张“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为期三个月,艺人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期才能领证,三个月后则需要重新填写表格申请换证,协会则根据艺人的综合表现来决定是否继续发证。我们还从第一批、第二批持证艺人中吸纳五位作为督导员,担起“艺人自治”的工作,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就提醒、指导与纠正。
引入竞争
别变成“街头懒人”
记者:上海持证街头艺人实行一周年,有什么新发现、新变化?
韦芝:日前,第三批街头艺人也已经开始了表演,第四批、第五批的招募也提上日程。随着街头艺人越来越多,这个原有的生态系统里便开始出现了竞争。如果没有竞争机制,那就不是街头艺人,而是街头“懒人”。街头艺人要有职业危机感,如果艺术水准没有提升、艺术形式没有更新,就会失去行人对你的关注,从而你也是会被淘汰的。
记者:对于上海持证街头艺人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期许?
韦芝:首先是继续推动街头艺人的职业化和常态化,探寻可复制的经验,之后的表演区域肯定会继续拓展,我们希望表演区域的扩点工作“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街头艺术的成熟,其实是一种双向发展的过程,既需要艺人的热情,也需要温馨的城市氛围。我希望在艺人成长的同时,市民行人也能够更主动鼓励他们的表演,只有具备这样的良性互动,街头艺人才会真正地留下来。
见习记者 高歌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