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泰斗何宝泉逝世逾一周年,改变了上音预备举行古筝周的计划,原定整周活动浓缩为一台名为“宝筝泉声”的纪念音乐会并于日前在贺绿汀音乐厅上演。
厅内,古筝界人士济济一堂;厅外,国际艺术节举办得热闹非凡,但是在40多台剧场演出中,大型民乐演出仅有一台民乐团的《大音华章》……何宝泉的遗孀,浙派古筝代表人物王巽之在上音的第一位学生、如今的教授孙文妍感慨:“古筝贵在有余韵,出世才能弹得出;现在弹琴太入世,大赛评判标准是看谁弹得张扬。这样下去,清雅的古筝就要后继无人了!”而耐人寻味的是,起初为了推广古筝,还是何宝泉发起了古筝考级和比赛……
古筝泰斗太全面
何宝泉与孙文妍夫妇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筝团。来参加纪念音乐会的古筝演奏家几乎都是他们的学生,包括潘文、宋小璐、祁瑶,以及他们的子女何小彤、何小栋等。曲目选择,也是何宝泉奉献古筝一生的音乐概览。何小彤、何小栋两人领奏的《碰八板》,是何宝泉9岁起向山东古筝大师王殿玉学习的第一首山东筝曲。最后一支曲目是作曲家何占豪谱写的古筝与乐队、合唱、钢琴协奏的作品《东渡》,纪念1989年起何孙夫妇建立的中国第一支筝团。当时筝团成员之一祁瑶,如今以恩师为榜样,在上音重建了筝团……
上音副教授祁瑶表示,像何老师这样“全面的古筝泰斗”,如今几乎没有了。“他既会弹琴,又会做琴,文理兼长。1980年就成功发明了蝶式琴,获得全国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这一发明,使得古筝从五音阶“扩展”到十二平均律,得以融入世界音乐的舞台。宋小璐拿着何宝泉先生的年谱说:“这上面记录的是年份,但是没有注明何老师的很多‘第一’。他写了第一本古筝教材、第一个发起古筝考级和古筝比赛、录制了古筝的第一张唱片……”
何宝泉和孙文妍忙于上音教学,以至于一双同样爱古筝的儿女却无缘进入上音。采访时,孙文妍回忆过去,还问女儿:“你是哪一年生的?”他们的学生,也是如今古筝界的栋梁,一致认为:“何老师这样的古筝泰斗,怕是不会再出现了。”眼下,“浙派古筝”虽然被纳入上海级“非遗”,但是传承人也未落实,还在等待审定……
古筝余韵难传承
孙文妍在追溯何宝泉的时候,谈到了一个微妙的问题:“为了推广古筝和民乐,1992年,我们就发起古筝业余考级,并且希望今后举办少儿古筝比赛。”结果,如他们所愿,社会上刮起学古筝的热潮,大赛迭起,以至于何宝泉还被聘为多家乐器厂的技术顾问。可以说,古筝大热、乐器大卖,也是他们间接促成。
但是,如今的古筝大赛却被异化了。孙文妍、祁瑶、宋小璐、何小彤、何小栋等都表示,当下古筝大赛的评判标准,与古筝乐器本身的气质,是背道而驰的。祁瑶说:“古代,弹古筝的都是世外高人,弹得特别雅致。现在,都弹得张扬,好像在比弹古筝的人当中,哪一个表演得最好。”何小栋曾经做过电视台的音乐编辑,在工作中他也发现:“现在古筝比赛的评委总是给那些弹得动静大的高分。”
对此,孙文妍很矛盾,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夫妇通过推动古筝比赛而使社会重视了民乐,但是大众又异化了比赛的标准和目的,反过来使得古筝的“正宗”被边缘化……
民乐界、文化界、学术界、思想界、传媒界乃至社会各界,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