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竞争激烈的职位都是相对较好的单位,你看国税系统就很吃香。虽然说报考可能因为报考条件的影响,比如条件宽松更多人报考。但是大多考生报考都是经过比较周全详细的规划和考虑的,不会随意变动报考。”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比如呼和浩特铁路公安局线路警务区民警一职,招录7人,要求刑事侦查专业,虽然其他条件无限制,但备注中经常加班,有时执行夜间巡线任务,适合男性。最低服务年限五年。”
——对于“遇冷”的职位,北京一国考培训机构相关负责人昨天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要求比较狭窄、学历要求较高、工作年限要求较长、职位性质较特殊等吓退了报名考生。
“冷门职位虽有重重条件但也反映出人才的不足,如果一些职位年年国考都是冷门,但又确是国家需要,是否应从鼓励高校招生、重点培养这一环节找出些解决的门路呢。热得烫手,这背后却折射出了国人对公务员岗位‘舒适’和‘特权’的心理期待,只是一味地想要追求自身利益,并没有意识到公务员真正的身份应该是人民的公仆,工作的本质和初衷应该是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
——华声在线昨天就国考年年冷热不均发表看法,认为要从人才培养上寻找解决之道。
“社会应该思考为什么这个职位这么热门?报考者的初衷是什么?这些人走上岗位后能真正为民服务吗?这些都是大大的问号。”
——针对国考报名最热岗位竞争比达1430:1,网友“海阔天空”发表评论。
“这说明腐败问题不能轻视,权力约束需要加强,升迁制度需要合理,不能是有的行业青云独步,有的行业到老了还只能是个办事员。还需要反思的是部门和部门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岗位和岗位之间的利益差距。不能让公职岗位有的是肥肉,有的是骨头。”
——红网昨天发表署名评论认为,“国考近千余岗位无人问津”需要制度疗伤。
“这种病态的报考形势仍应引起国家及社会的关注。若年年如此发展下去,人才的不平均分配不仅会加大城市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同时也会扭曲现代人的择业观,都一心向往‘丰满’的发达城市,逃离‘骨感’的西部偏远地区。”
——为打破“一冷一热”的尴尬局面,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发布特别提醒,对无人问津的“冷门”职位一一列举“点名”。人民网今日署名评论认为,要想把人“找回来”,招考中途“点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并肩作战并一同发力。
本栏编辑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