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长宁区所有的中小学校长都收到了一套新出版的“校长养成宝典”——《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实践案例解读丛书》。陈设立说,今年年初,教育部首度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校长标准》),它规定的5个基本理念、6项专业职责和4个方面实施要求确实给了校长们一把尺子,但如何让更多优秀学校的校长能够分享和共享经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正是今天长宁区出版这套“宝典”的初衷。“校长标准不仅仅是一把尺子,更是一份共同成长的指南。”
改进班级管理方式方法
■ “建学习型组织”
第六章“推进组织建设,促进自主发展”,第三十六条“掌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方法以及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策略”。
长宁区教育学院院长陈晞举了两个案例。
褚忠,某小学校长,始终梦想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激励教师主动发展,不过,他也知道,学习型组织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抓手,所以,如何促进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础。然而,突破口在哪里?褚校长一直没有找到。庆幸的是,在与陈丽老师的一次谈话中获得了启发。陈丽,两年前毕业于某师范大学教育系,虽然教龄不长,不仅教学工作出色,而且,思维活跃、乐于创新、合作能力超强,获得同事、学生及其家长一致赞誉。所以,褚校长建议陈丽从本年度起担任三年级(3)班班主任工作。陈老师在欣然接受校长建议的同时,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请求,她说:“请校长支持我对班级管理方式做一些改变或者说改革,否则,还不如继续做任课老师。”
“在上述案例中,褚校长感谢陈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同时鼓励陈老师大胆实验,陈老师则感谢校长对她的理解和支持。其实,在校长与教师交谈甚欢的背后,包含诸多学习型组织的要素。”陈晞说,学习型组织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目的在于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褚忠校长就是努力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解决如何促进教师包括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陈丽老师虽然年轻,但思维活跃、乐于创新,她不满足于做一位无所作为的班主任,提出了改革班级管理方式的要求,试图解决班主任工作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重编《弟子规》当学生守则
■ “营造育人文化”
第三章“弘扬传统文化,挖掘教育价值”,第十三条“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重视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道德教育范围广泛,但教学手段却并不多。“何不用中国五千年已有的成果,来展示中华的传统美德,用文化经典作为载体传递道德思想呢?”上海市江苏路第五小学校长孟水莲说,对于学校来说,引入一个全新的道德教育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要推行就要狠下决心、排除万难。于是,几年前开始,江五小学就全面推进“诵读经典”,并尝试着将其活动科学化、系统化、课程化。例如,开发了符合小学生认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校本课程,通过传统艺术活动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以蒙学经典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把《弟子规》等进行重新编写,制定出符合校情的《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手册》,使之成为学生行为检查的标准。
孟水莲说,关心下一代要从文化传承着眼,要从儿童一生需要着眼,要从先教会做人、正心正德着眼。
“分层走班”让学生学会选择
■ “领导课程教学”
第六章“掌握教学远离,应用信息技术”,第二十六条“掌握课堂教学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照顾“大多数”,考虑“平均分”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不仅拖垮了一些学科上有弱势的学生,也阻碍了一批学生强势智慧的充分发挥,加上初高中衔接不当、新环境适应等因素,会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较大的分化。去年9月,上海高考新方案出台后,“3+3”的高考科目更是对高中“走班”提出了新要求。“高中‘走班’学习势在必行了,但到底哪些科目走班,又该如何管理,其实并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9月份从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调任天山中学担任校长的潘敬芳一直都在琢磨,怎么才能让学生在走班中有更好地成长。
“分层走班,不仅仅是对高考改革的应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在华政附中时,潘敬芳就曾推出过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参与的听证会,对是否需要在高一年级“走班”和对哪些学科走班进行听证。最终,三方商定高一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作为“分层走班”试点,物理和化学各分3层,由学生自主选择层次;数学依据学校数字化平台多次考试划分标准,教师提建议、学生家长提意愿,再由学生与咨询组共同商榷决定层次。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