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会上对于放开二胎政策的讨论再次转热。除了对于未来劳动力供给的担忧,也跟沉重的养老压力相关。老龄化命题已经横亘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之中,不容轻视。
去哪里养老?让谁养老?与庞大的老年群体相比,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乐观。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今年年底每千名老人将拥有30张床位,这意味着养老机构只能为3%的老人提供服务。大部分的养老,还依然托付于忙碌着生计的子女,甚至依靠尚有劳动力的老伴老友。虽然社会保障网渐织渐密,不少地方也出台诸多借重民间力量、鼓励家庭养老等措施,但这还远远不够。养老服务这个“朝阳产业”,何时能解“夕阳焦虑”?
养老的挑战,还不仅仅在于物质力量层面。老人倒地的扶与不扶,竟成国人“困境”;养老院进了社区,竟引居民抗议。从社会道德角度看,孝亲,既是情感表达与教养体现,也是对意志品质甚至协调能力的修炼。孝道,不仅仅是家庭伦理,而且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
当代国人进入了有史以来老年人寿命最高、人数最多、比例最高的时代。人均寿命提高、独生子女成年、人口流动性激增这“三碰头”的社会背景,让老龄化的社会难题,不可能再靠一家一户自行解决。
如何把尊老敬老的传统一贯至今,如何拓展改善养老事业,不仅仅关乎道德与伦理,还有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李泓冰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