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被一则视频刷屏:一个美国小男孩因为思念在天堂的妈妈给911打电话,警察大叔开始以为是孩子顽皮,明白原委后,用最暖心的方式帮助了孩子。据说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
感动之余也不由思索,这事发生在上海,会怎样?以我对上海110报警台的了解,也许不会有这么戏剧性的故事发生,但同样不会置之不理。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矛盾的答案,理智与情感之间,暖心的故事谁都喜欢,但那真的不是110的分内事。
每年“110宣传日”,各地媒体关注的话题相当统一:非警务类报警太多,110负担过重。在上海,超过六成的报警是非警务类的,在其他城市,这个数字还要高。不堪重负的武汉警方此前甚至公开表示:110不再“有求必应”。
去年,松江曾有一则报警“天雷滚滚”:一男子拉肚子拨打110求纸巾,更让人震惊的是,指挥中心居然派警了!报警记录单在网上曝光后,迅速引来市民热议。但这只是110众多奇葩报警中的一个罢了。上海警方官微“警民直通车-上海”曾经梳理过多个“110‘报警之最’”,不少令人哭笑不得:
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拨打110报警,称在看电视,但没有动画片,接警员面对幼稚的声音,只能温柔地告诉她去找妈妈;
一名酒醉者报警,不停地说着胡话,接警员播放提示语音,告知其不要骚扰110,结果报警人却自说自话地与系统语音进行对话,还浑然不知;
家中IPTV接收器坏了,要求民警上门,告知非警方受理范围后,市民要投诉接警员,随后又打110称电信部门的报修电话太复杂听不懂,于是接警员自行拨打了电信报修电话,记录操作步骤后告知报警人,事后,报警人来电要求表扬;
2011年,媒体报道了部分“水货”手机无法直接拨打110之后,当晚7至8时,许多人拨打了110报警电话,只为试一试……
大量非警务类报警造成110线路紧张,但仔细想来,民众依赖110,折射出的是选择求助渠道有限、对其他部门信任度有限的现实。这一点,光靠呼吁善待警务资源难以解决,而需要小政府、大社会的真正变革,孕育成熟的社会组织,才能将拥堵在110线路中的矛盾拆解、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