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月的豆小瓣去仙乐斯看了两次木偶剧之后,其收获可谓——满满哒!
第一次,他在嘟囔重复中慢慢学会了《了不起的灵灵鼠》一句台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其个人语汇等级由于绕口令的吸纳飞速提升,且不止一个档次。
第二次,主人公大灰狼跳舞的一个动作清晰进入他的记忆,每每说起《小红帽》,便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做运动”,于欢乐嬉笑中自觉践行着“豆妈”所关注的协调能力锻炼。
作为一门“手的艺术”,短短45分钟的木偶剧却能对孩子产生从语言到形体的全方位影响,不可谓不奇妙。所谓“窥一斑见全豹”,细细解读两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亦能从一个侧面近距离感受当下海派木偶艺术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特质。
先说说《了不起的灵灵鼠》,颇多又说又唱的台词、动感十足的台风、夸张表现的造型,这些元素的叠加充分显现了这是一部借鉴自百老汇舞台剧的作品。相比之下,《小红帽》则更为传统含蓄——在蓝天白云大山的背景映衬下,小主人公的森林之旅就此展开,而悠扬舒缓的古典音乐旋律让原本叽喳喧闹的小观众们安静下来,慢慢进入格林童话的情景构想中……
与其他戏剧种类相比,木偶剧有着其与生俱来的独特性,最为显著的当属二元式创作结构——舞台上存在着演员和角色两个主体,努力追求两者的“合二为一”,是一部剧目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综观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手法,都注重于对布袋、杖头和头顶木偶等多种样式的综合运用,以此丰富剧目的表演性和可看性。
演出中,演员们凭借对手中木偶操纵杆的熟练运用,加之各异的配音和形体配合,为剧中不同角色注入了个性色彩,比如:骄傲的“狐狸”和机敏的“灵灵鼠”,娇憨的“小红帽”和狡诈的“大灰狼”。这也导致了其他剧场难得一见的场景在仙乐斯不断上演——当孩子们认定的好人“狐狸”和“小红帽”有难时,台下会有一阵阵着急的提醒,而当坏人“大灰狼”“偷猎者”耍奸行恶时,小观众齐齐回应以气愤的声讨。
一定程度上,传统木偶演出是将演员和观众隔离开来完成,木偶舞台是处于两者中间的隔断,演员则依靠手中的“偶”与观众开展间接的接触与分享。如何突破由于技法“间隔”和情感“间接”带来的双方沟通不畅?不难发现,“重互动”和“接地气”正成为当下木偶表演的拓展路径。
在《了不起的灵灵鼠》和《小红帽》中,剧中人物不时会与台下观众直接对话,现场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大灰狼则美滋滋地吃起蔬菜,并郑重其事的提醒“每天都要补充维生素”;而当受苦的主人公被救出时,回顾他们的上当受骗经历,台下小朋友得到一番深刻的告诫“要听大人的话”……类似这样的桥段比比皆是,其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努力与观众更贴近,让演出效果更深入。就比如,那段憨态可掬亮相台前的真人版“灰狼舞”甫一亮相,当场让小朋友手舞足蹈,随即成为忠粉。
由此也得出结论,豆小瓣的第三次乃至其后更多次“仙乐斯”之旅,将不断延续奇妙,也会更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