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海有母亲河,那一定非苏州河莫属。一座城市拥有几条河流无疑是幸运的,有时哪怕只要拥有一条河流也就足够了,因为拥有河流的城市往往多了几分妩媚和灵动。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罗马有台伯河,圣彼得堡有涅瓦河,维也纳有多瑙河,布拉格有伏尔塔瓦河,城市与河流如影相随,尽在不言中。
遥想30多年前,我曾有过两年的时光,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西南的住处和地处西北的学校,苏州河是必经之路。那时对苏州河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在意,留存在记忆中印象比较深的只是黑漆漆散发着臭味的河水和夏天傍晚经常出现的男孩们站在四川路桥和乍浦路桥往苏州河“扎猛子”的场景。前不久为编撰《海上清风——明信片上的苏州河》,浏览了所有能找到的有关苏州河的书籍。特别是在沈国平兄收藏的清末到民国的数千张上海题材明信片中精心挑选反映苏州河历史变迁的老明信片过程中,在震撼和惭愧之余,才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重新认识和审视苏州河的机会。
从地图上看,苏州河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但现实生活中,苏州河却是一条见证了上海百年激荡历史的河流。从外白渡桥、礼查饭店、上海大厦到新亚大酒店、河滨大楼,再到四行仓库……苏州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刀光剑影、风花雪月的一幕幕情景剧。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周恩来奉党指示曾在苏州河边的礼查饭店悄然住了,成功躲过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十年后的1937年,周恩来再次住进苏州河边的新亚大酒店并在那秘密会见了北伐名将叶挺。不久叶挺正式出任新四军军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的20多年时间里,苏州河一方面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另一方面却意外地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遇。从一座座横跨苏州河的桥梁到两岸一幢幢标志性建筑的拔地而起,再到两岸民族工业的迅速崛起,苏州河在不断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令人惋惜不已的是,已绘就的蓝图却在抗日战争的隆隆枪炮声中被画上了句号。
翻阅有关苏州河史料和众多中外名家著作,不承料想到苏州河及其民俗风情竟会如此鲜活生动地散见于他们的作品中。从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郁达夫、邹韬奋、萧军到张爱玲、施蛰存,尤其是外国来华的记者和传教士及社会学家,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中国社会入木三分的了解,笔下所见所闻让人刮目相看,真可谓旁观者清。将这些中外名家客观真实的文字描述与老明信片一一对应,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苏州河的前世今生也算是别有一种情调的尝试。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今天中国的国力和国际的视野,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当会以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身姿流淌在上海的城市间并最终成为一道永不落幕的旖旎风景线。
《海上清风——明信片上的苏州河》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