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美国媒体说,在1990年后出生,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巨大的一代年轻人,正在经历一种社交媒体疲倦症,而这种社交媒体疲倦症已经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在名为“删除了自己社交媒体账号是什么感受”的帖子中,有人这样回复:“你就不用再看那些键盘侠的扯淡、标题党的文章、段子手的杜撰,以及时刻想假装自己很聪明的鸡汤文——你可以像个成年人一样,找到自己应该关心的事。”
70后80后在20世纪末初涉网络,听着拨号上网那滋滋啦啦的声响,踏进一个个校友录一间间聊天室。一边担心父母拿到高额电话费账单时拍案震怒,一边感觉自己接通了全世界,备觉欣喜。然而,20年过去了,慢慢度过了欣喜期的我们,开始走入了刺激过后的不应期。太多140字,太多段子,太多图片和视频,还有太多假新闻和负能量,就像是成千上万个拼命想引起我们关注的婴儿同时哭闹,我们不再能够从成千上万的哭闹之中获取意义,所体会到的,只有无边的混乱而已。
《管子》里有句话叫“墙有耳,伏寇在侧”,可是,在社交媒体的时代,我们不只是“零隐私”,更是“负隐私”。首先,我们的隐私,包括孩子吃什么奶粉女人买什么鞋子,都在受到大数据时代无所不在的窥探;其次,更多的隐私却是我们自己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中,在敲打下键盘的那一刻不知不觉被出让;最后,我们自己也成为在侧的伏寇、有耳的墙,他人的隐私以一种入侵式的距离走进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也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了窥伺公众人物与身边亲友的隐私之中。那些窥伺得来的隐私信息,对我们的思想与知识面的提升,并不会有任何助益。
科学技术的车轮仍在往前滚动,新的发展永远会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影响着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社交媒体同样有着它的连接便利,然则进入社交媒体疲倦期之后,我们在真实生活与虚拟网络的比例分配中就会更趋于理性,使用而不滥用,享受而不沉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