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该疫苗名为“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已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其产品已经在山东、辽宁等多宝鱼主产区试用。它是中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鱼类活菌疫苗,也是世界上首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对海水养殖中减少和避免使用抗生素、提高水产品和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已经进入工业化集约养殖阶段,病害威胁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高效疫苗的应用是细菌性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但是,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却尚无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只是单纯依靠抗生素防病治病,并且还经常出现超标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这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埋下了隐患。
张元兴教授团队研究的爱德华氏菌病就是这样一种养殖业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由它引起的腹水病,是海水养殖多宝鱼的一种严重病害,经常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而且,由于该病原菌寄生在宿主胞内,药物治疗效果差,又可能会连锁性地引起药物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张元兴教授带领团队从本世纪初即开始进行研究,历经10年努力,最终构建了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
有了疫苗,又该怎样给这些活蹦乱跳的家伙接种疫苗呢?据介绍,小鱼苗是“泡澡”接种疫苗——由于疫苗都是天然弱毒活菌,需要的时候,只要将鱼苗在疫苗配置的水中浸泡3分钟,鱼宝宝就获得了免疫力。
“随着海水养殖鱼类疫苗的推广应用,有望在国内孵化形成一个新兴的鱼用疫苗产业,减少直至避免使用抗生素,全面提升我国海水鱼类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等级,促进我国传统海水鱼类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张元兴教授说,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够建立以免疫防治为核心的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新模式。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