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到广西凌云,心情自然如秋高气爽的天气一般。
行前查到,凌云县,古称泗城,隶属百色市,有四条河流纵横交错会聚于城中,是一个近千年历史的州、府、县治之地、历史文化古城。其海拔在210至2062米之间。凌云县百岁以上寿星有365人,高过世界长寿区认定标准占人口的比例,是中国首个“全国长寿养老养生基地”,享有“山上水乡、古府凌云、宜居天堂”的美誉。
在凌云小住了几天,才深知凌云真是个好地方,好地方自然先要有好水、好山、好文化。水的重要性是从人类社会的古文明发源时就认识到的,所以,我们称黄河为“母亲河”。而凌云城虽小,却有澄碧、龙渊、龙溪、西溪四水相汇,所以古称泗城,开始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为“泗城府”,到了明洪武六年(1373年),泗城已成为广西最大的直隶州,有“百粤推尊,两江上郡”之誉;可见其水在凌云县历史文化上的重要性。
澄碧河其实也就是珠江水系的重要来源,我们来到澄碧河源头——水源洞前,赫然可见一石匾上“粤江源泉”的四个大字,清澈的泉水从石匾下缓缓不息地流淌而出。拾级而上,便是水源洞,古时称灵洞。在明清时期,此处就被辟为佛教圣地,“问心庙”居于洞中,是国内较早的洞穴寺庙,几百年香火鼎盛。近两米高的一个“佛”字石刻,既像似守卫“灵泉”永葆澄清碧洁的卫士,又像似告诫每一位香客的“心灵”警示牌:何谓问心,洗心也!
澄清碧洁的水的重要性,自然还在于它穿城而过,是河两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必需,据说此水不经处理便可直接饮用。晚间,似乎是为了让我们观赏一下凌云的灯火辉煌的夜景,一路经过“太平桥”,转过“包石门”——此门是凌云古八景之一,只见一颗参天古榕將石门紧紧地包裹着,很是神奇壮观。此古榕已有850年的树龄。据说此处原为鱼码头,后来码头早拆,石门却拆不掉,被古榕保护着。来到河边,一排夜宵档,顺次铺开,于是我们坐下,一边听着河水欢快的流淌声,一边和新朋旧友们把盏交谈,此情此景让我们怀疑来的不是广西,而是来到了什么江南古镇。
其实一些江南古镇,如周庄、如乌镇、如西塘,也不外乎是依河而建的小集市。周庄是因为陈逸飞的画而世界闻名,乌镇是因为有茅盾这样的大作家出生于此,西塘则完全是近年才傍上了江南名镇;论历史文化,它们完全比不上凌云的土司文化历史悠久。土司制度是普遍而长期存在一种少数民族边地的封建领主制度,开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结束于20世纪初,长达一千多年。凌云——泗城岑氏土司统治时间长达674年,历经数朝,是澄碧河流域最强大的土司。最奇特的是民国政府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凌云县在岑氏土司衙署后花园莲池中间建起了“中山纪念堂”,至今完整无损。仅就这一点已是那些“江南古镇”无法相比的。
凌云有好水,更有好山,与其说凌云的山好在秀丽的风景,不如说凌云的山好在一个“茶”字上。凌云的茶依山盘旋而种,一层层、一级级地向上,形如“宝塔”,凌云的山好就好在全身是“宝”。所以,凌云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适宜种植六大茶类的全能茶树品种的茶乡,既产红茶,黑茶、也产绿茶。凌云的茶素以色翠、毫多、香高、味浓、耐泡的特点为长。最闻名的是“白毫”绿茶,因生长在终年云雾缭绕的高山上而拥有叶肥丫壮毫多味浓且药用价值高。那天在著名的茶乡浪伏小镇的茶厂,专门让人泡来品之,感觉比其他地方白茶色淡,但回味极佳,饮后唇齿留香。凌云最有气氛的喝茶处,其实还在“金字塔”茶山顶上的炭火现煮的黑茶,几个文友一圈围坐,一边聊天,一边慢慢细品。
其实,也只有站在“金字塔”茶山顶上,望着云雾在你脚下缭绕,仔细体会其满山茂密的茶树,仔细体会其民居村落为何大都栖息于半山腰,凌云人长寿,且有养生福地之美誉,在我看来,主要秘诀,就在这每天采“茶”,制“茶”,喝“茶”的日常作息上。
何谓凌云,行走在云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