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一个下午,陪一位老年外地亲友外出办事。途经本市番禺路上一家公共厕所门口时,亲友表示内急。入厕后,他发现男厕虽有三个厕位,但全是蹲位,座位却一个也没有。可怜他年老体弱,根本蹲不下来。无奈叹息之际,幸得一位如厕老伯热情指点,才在附近华山绿地公厕找到座位解决问题。
如今,上海已在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城市。不要说六十、七十岁的老人多得不稀奇,就是八十、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也多得很。一直以来,政府也十分关爱老人,推出了不少助老帮老好举措,从而让老人生活越过越开心。可令人喜中有忧的是,尽管近年来上海的公厕数量在扩大,设施在提高,但相比众多高龄老人的用厕需求,座式厕位还是显得太少太少。有的公厕虽说经过改造,更新,设施更优越豪华,但“座位”却不见增长,有的反而长期“无座”,这无疑给高龄老人出门用厕出了一道难题。
我以为,公厕多些座位,以人为本,从细节上关爱体贴老人,不仅是公厕设计管理者的应尽之责,其实也为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看似是个小问题,其实对用厕不便的老人来说,却是个大问题,马虎不得。当然我不要求相关部门立马变出众多“座位”,但在现有基础上补充提高却是必须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