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可以选择,烦恼便随之而来,有了此还想要彼。那么,如果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呢?更确切地说,如果你可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出生的方式,甚至选择出生时拥有多少健康的基因,你会欢欣雀跃还是忧心忡忡?
我有些害怕,甚至诚惶诚恐。
前几日,被一条“婴儿孵化器”的新闻吸引了眼球,说是受精卵置于模拟子宫环境的培养基中,在精准的营养液和温度条件下,在体外完成体内“孕育”的过程,六个月便已足够。新闻里还称,科学家可以精确测量、进而干预和调整胎儿的发育情况,使之达到家长要求的理想状态。该“奇迹”的缔造者,有一个极富科幻小说味的名字:新人类公司。尽管这则充满虚构色彩的消息,被不少专业人士嗤之以鼻,尽管消息来源尽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网站,此事目前可能只是“脑洞”大开的展望,但是,由此而生的担忧却是真真切切的。你知道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一天迟早会到来——那些科幻小说写过的事儿,有多少已成为现实。有一天,你不再是看着可爱婴儿的照片,期待自己肚中的孩子也能如此,而是“要求”与“定制”一个体外新生命的高矮胖瘦、五官容貌。想到这里,便不寒而栗。潘多拉的魔盒,真的开了谁还能再关上?如何保证这技术不被心存歹念之人用来“制造生命”?
这两天,又来了一则“转基因人两年内出现”的预言,说的是国外一家医疗公司宣称将于2017年通过修改基因的方法,实现对一种名叫先天性黑朦的遗传性眼疾的治疗。有些病是娘胎里带来的,尚未出生便能治愈,固然是好事,然而,“人类历史上首位转基因人”的诞生,便不是纠正一些出了错的遗传密码这么简单。什么样的基因允许被修改?“修改”该如何严格定义?修改基因,有没有可能被滥用?
如果对“婴儿孵化器”,你尚能坚定地投反对票,那么,对于确能带来医学进步的“修改基因”呢,你会如何选择?在技术尚未真的走到这一步之前,人类大概迫切需要一些严苛的规则来防患于未然。在这些事情上,人类的选择困难症,大概还是愈早爆发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