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纽约东北部萨拉纳克湖畔的一块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铭文: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行医座右铭。
生于19世纪的特鲁多年轻时患上了那个年代的不治之症——肺结核。他后来在萨拉纳克湖畔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成了美国首个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还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当然,他最终还是死于肺结核。
2002年11月16日,广东顺德出现了第一例SARS病人。半年多时间,中国内地有349人死于病毒感染,包括数十名一线医务人员。
为了抗击SARS,不少医生护士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没日没夜地工作。那时,人们对医生的赞歌处处可闻。可近几年,医生被患者殴打甚至残杀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不少人麻木了,还有点幸灾乐祸。
为什么医生干得那么辛苦,还是得不到患者的理解?
每个人内心都清楚,不管新技术和新药物发展得多么快,人类依旧无法从疾病的痛苦、死亡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生也不是万能的。长期以来,我们给医生戴上了太多的光环,这是不合理的。一旦希望落空,许多人又把矛头指向了医生,却很少倾听医生的心声。
昨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名麻醉科女医生的抢救日记。她说自己尽管经历过多次抢救,在面对可能到来的死亡面前,依然内心翻腾,甚至手忙脚乱。但不管一开始是害怕、震惊还是无奈,其实根本没有时间来抒发,最终都变成理智上的冷静和情绪上的波澜不惊。但就是这一点,让多少人觉得医生冷若冰霜、态度恶劣,甚至招致了多少无妄之灾?
很多正常的医学问题,却被视为医疗事故,导致医患关系出现扭曲。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偶尔治愈”说明技术和药物的局限;“常常帮助”描绘了“日常工作”;“总是安慰”则是永恒的意念与行动……它们都是多么平凡的词语,却胜过大部分华丽的口号和辞藻。
我想,这是因为这里面有着融入血液的同情、理解和感同身受——也许不是那么浓烈,却如此真实、亲切,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