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墓志铭的启示
左 妍
  左 妍

  在美国纽约东北部萨拉纳克湖畔的一块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铭文: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行医座右铭。

  生于19世纪的特鲁多年轻时患上了那个年代的不治之症——肺结核。他后来在萨拉纳克湖畔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成了美国首个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还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当然,他最终还是死于肺结核。

  2002年11月16日,广东顺德出现了第一例SARS病人。半年多时间,中国内地有349人死于病毒感染,包括数十名一线医务人员。

  为了抗击SARS,不少医生护士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没日没夜地工作。那时,人们对医生的赞歌处处可闻。可近几年,医生被患者殴打甚至残杀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不少人麻木了,还有点幸灾乐祸。

  为什么医生干得那么辛苦,还是得不到患者的理解? 

  每个人内心都清楚,不管新技术和新药物发展得多么快,人类依旧无法从疾病的痛苦、死亡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生也不是万能的。长期以来,我们给医生戴上了太多的光环,这是不合理的。一旦希望落空,许多人又把矛头指向了医生,却很少倾听医生的心声。

  昨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名麻醉科女医生的抢救日记。她说自己尽管经历过多次抢救,在面对可能到来的死亡面前,依然内心翻腾,甚至手忙脚乱。但不管一开始是害怕、震惊还是无奈,其实根本没有时间来抒发,最终都变成理智上的冷静和情绪上的波澜不惊。但就是这一点,让多少人觉得医生冷若冰霜、态度恶劣,甚至招致了多少无妄之灾?

  很多正常的医学问题,却被视为医疗事故,导致医患关系出现扭曲。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偶尔治愈”说明技术和药物的局限;“常常帮助”描绘了“日常工作”;“总是安慰”则是永恒的意念与行动……它们都是多么平凡的词语,却胜过大部分华丽的口号和辞藻。

  我想,这是因为这里面有着融入血液的同情、理解和感同身受——也许不是那么浓烈,却如此真实、亲切,直抵人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电力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广告
琅琊山何苦去傍《琅琊榜》
选择困难症
墓志铭的启示
警惕“反作为效应”
挑战雾霾
从一则“教赌”小广告谈起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墓志铭的启示 2015-11-17 2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