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叶叔华:我相信年轻一代可以做很伟大的工作
范鹏
■ 叶叔华始终对天文事业充满热情资料照片
  天文观测研究本来就很辛苦,塔弄的故事只是早期天文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天文台台长叶叔华回忆,冬天冻得手指发麻,夏天挨蚊虫叮咬,只要天晴就要观测,连续工作,日夜颠倒,这些对天文工作者而言都是家常便饭。

  当时的环境、设备也都比较落后,叶叔华记得,建国初到佘山去要乘摇橹小船,后来虽通了公共汽车,仍然是“班次稀少、道路崎岖,和现在松江通了地铁不可同日而语”,她说,那时候计算机也很“珍贵”,计算基本全靠手动。

  既然如此辛苦,为何还要做?叶叔华坦言,“以前工作、生存都很困难,不像现在,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她表示,自己从小爱好文学,中山大学招生,她本想报考文学专业,却遭父亲反对,理由是读文学怕将来没饭吃,要她改报医科。而她又害怕见血,经过三次谈话,最终,天文数学系成为了折衷之选。“还好,天文还是比纯做数学有意思一些。”

  叶叔华表示,建国后一、二十年,尽管国家集中力量办了不少事,有些设备、零件虽也能做出来,但性能距离国外同类产品有一定差距。“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现在真不知道是怎么样,如果我们仍按以前的步骤走,还不知道要走到什么时候。”1978年,50岁的她第一次走出国门。当时,很多科研骨干纷纷出国,在数据处理、研究方法等各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的人,也就从不很清楚逐渐成为专家”。

  “我相信在你们这一代可以做很伟大、很重要的工作。而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这一辈虽然很想做事情,但是没机会,国家没有财力做天文,想得好,但是没办法。”叶叔华一字一顿地说,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虽然中国不是最大,但是相当有能力,“这只是我们走向大国的开始。”她说,希望在未来,不再是中国人用外国的东西,到国外留学,而是外国要用中国的东西,中国成为被学习的对象,“希望年轻人中确实有一些对科学技术、对天文有兴趣的人,他们当中能够有一些人能真正推动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成为世界强国。”

  见习记者 范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视界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百姓金融
   第B04版:中国商学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上市公司/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证券服务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12版:上海物业/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
   第B14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互联网金融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塔弄往事
叶叔华:我相信年轻一代可以做很伟大的工作
佘山天文台溯源
新民晚报新视界A08叶叔华:我相信年轻一代可以做很伟大的工作 2015-11-28 2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