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徐家汇天文台的研究领域虽广,却无大型天文望远镜。为此,蔡尚质等神父发起募捐,筹集了10万法郎,于1898年从巴黎购得由高梯尔(Gautier)厂生产的直径40厘米、焦距7米的双筒折射望远镜,当时号称“远东第一”。这台望远镜运抵徐家汇后,却发现当地土质松软,无法安置沉重的镜体。几番辗转后,他们看中了与徐家汇直线距离约25公里的小山头——佘山,由此兴建佘山天文台。
彼时,佘山山顶已有小教堂,天文台便依教堂东侧许愿亭修建。1900年,佘山天文台落成,整座建筑呈十字架形,十字头朝向西方,十字交叉处为直径10米的天文台圆顶,蔡尚质神父任台长。
当时,在天文台工作的老外们都已入乡随俗,穿中式长衫、布鞋,取中国名字,且几乎所有人都有“字”。如,徐家汇首任台长能恩斯(Marcus Dechvrens)字慕谷,蔡尚质(Stanislas Chevalier)字思达,这两位的字都由法语名字谐音而来,而白裳华字尚素,茅若虚字谦之,这就完全由中文名字的意境来取字了。
1900年,佘山天文台落成。早期人员并不多,各神职人员均居于山顶或半山腰的教堂。此后逐渐吸纳中方人员,大部分中方雇员居所即在塔弄。塔弄得名,来源于其开门可见的秀道者塔,塔建于北宋年间。事实上,佘山上原有不少塔、寺,甚至还有少林僧佘山杀倭寇的传说,直到清末,天主教会在佘山设教堂后,山上的庙、庵才逐渐式微。
塔弄木料亦有来历。190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拟修建一条直达徐汇的有轨电车,总站设于今美罗城附近,贴近徐家汇天文台。由于电车运行会产生电磁干扰,由工部局出资5000两白银,1908年将地磁台迁至江苏昆山菉葭浜。1931年,菉葭浜天文台又迁往佘山,原址所用木料便经水路运到佘山修建了塔弄,共三排民居,均为前后开门,南为主屋、中夹天井、北设灶间的格局。
1946年,佘山天文台最后的神父台长卫尔甘任期结束。此后四年由于战事,天文台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次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军委会气象局组成的“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徐家汇及佘山天文气象台管理委员会”进驻两台,开始接管工作。
见习记者 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