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上交音乐厅上演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版的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桩让“指环”迷们十分过瘾的大事。尤其是《女武神》之后接着《齐格弗里德》,不少乐迷带着抱枕、靠垫进场“通宵大战”,不亦快哉。我因之前看过,所以未去观听。但无论如何,我对观赏了上交音乐厅“指环”演出的朋友充满了敬意。
欣赏“指环”,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但痛并快乐着。
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科隆歌剧院携“指环”来沪共襄盛举,演了两轮八场,轰动海内外。但我并未前去观听,因为我觉得自己尚未做好欣赏“指环”的准备。尽管那时我已熟听几乎瓦格纳所有歌剧的序曲、前奏曲和主要的场景音乐,并且非常喜欢,也看过《唐豪赛》、《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的DVD,但我深知,取材于北欧神话与德国民间史诗的“指环”四联剧,是体现瓦格纳乐剧理念、艺术思维和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假如没做好功课就贸然闯入,难免会在那座堂皇而复杂的“瓦尔哈拉宫”里迷失。
后来,电视台的朋友送了一套科隆歌剧院访沪演出的全套“指环”DVD,我得以在家里静下心来学习和欣赏了瓦格纳的这套恢弘巨制。首先,我把相关的图书资料找出来,将瓦格纳写作该剧的时代背景和四联剧的剧情作了完整的了解;然后,将云南少儿版的“世界著名民间史诗”系列连环画中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部分重新看了一遍,加深对故事和剧情的印象;接着,就是对“指环”音乐中众多的主导动机进行大致的了解。“纸上谈兵”告一段落,随即便进入欣赏的“实操”阶段。而在观看DVD的过程中,欣赏和学习往往交织反复地进行,比如,那些重要的或相对生疏的段落需要多次回放以强化记忆,那些精彩的、陌生的主导动机,如“莱茵仙女”、“布伦希尔德的申诉”、“小鸟絮语”、“英雄齐格弗里德”、“齐格弗里德之死”等等,我也会反复聆赏,琢磨回味。
科隆歌剧院版的“指环”,共有11张DVD,花了我整整一周的晚上,用十七八个小时才看完,光是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就分三次用了六七个小时才观毕。全套“指环”看完,我长舒了一口气,感觉非常累,但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收获很大。
以前只是激赏瓦格纳音乐的恢弘霸气,但看完“指环”,我才真正明白他何以伟大。他是音乐艺术领域一个百科全书般的天才,从写作剧本、创作音乐,到导演、指挥,甚至在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资助下亲自建造专演“指环”的拜鲁伊特剧院,瓦格纳一手包办,亲力亲为。他完全是用交响化的手法写作“指环”,将乐队居于歌剧的支配地位,发挥到极限;同时将人声视为乐队的一个声部,而非意大利歌剧,音乐只是人声的从属。他大量地、创造性地使用主导动机刻画人物、推进剧情,使全剧结构得以有效地衔接和统一。“指环”取材于神话和史诗,因而有了超越现实又反射现实的象征意蕴与无限的内涵,正如尼采所说:“现代性通过瓦格纳说出了它那最隐秘的话语:它既不隐其善,亦不掩其恶,它丢弃了所有的廉耻心。”现代社会以及人性所面临的许多难题,诸如契约与诚信、权力与制衡、爱情与死亡、忠诚与背叛,等等,都可以在其中获得感悟和启迪。这也正是它自问世以来,虽难免冗长沉闷的非议,却常演常新、盛演不衰的魅力所在。
《众神的黄昏》末尾,布伦希尔德将“指环”从死去的爱人齐格弗里德的手上摘下,投身烈火,整个瓦尔哈拉宫与神界在熊熊烈火中彻底毁灭。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醒世预言:权势与财富并不是幸福的保证,只有爱才能救赎人类,新的知识、新的理想、新的世界将由此获得凤凰涅槃般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