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音乐午茶”开场前恰巧经过音乐厅入口,一定会听到这样亲切的声音,“方老师侬来啦,今朝额茶是我做的,侬一定满意!”、“侬好!好久没见,一定是去旅游了吧?”、“外面雨蛮大的,当心地滑。”是的,“音乐午茶”的神奇魅力,就是让这些老观众和我们的90后礼宾成了老友,他们几乎叫得出所有礼宾的名字。
这样的情感是在三年多的相互陪伴中养成的,也可谓“不打不相识”。
午茶开办之初,采取观众预约制,不对号入座,一度,我们常常要和观众“捉迷藏”。往往大门一开,叔叔阿姨们迫切地一拥而入,争占前排座位,进而礼宾和观众进入“这是谁的包”“那是谁的伞”的博弈。为了劝说占位观众把座位让出来,供其他观众选择,礼宾们想了许多办法,也受了不少委屈。有时候,这边在劝解,那边的“占位神器”又被施展开了,安抚好前排的占座情绪,后排又有人搬了椅子自己挪了上来,一段时间,礼宾上岗前不由深吸一口气,开玩笑说:“嗯,‘开战了’!”
气归气,但我们从没怨过这些“老顽童”,每每看到他们顶着烈日或耐着严寒,提早两个多小时就在入口外排队,我们就深深觉得,他们抢占的不是座位,而是那段更加贴近艺术的距离,是在与时间赛跑,多一次与音乐为伴的午间时光。所以,除了管理和约束,我们也需要改变,去保护这些爱乐的人。
几年来,我们做了不少尝试和调整,从最初排队发预约号,到之后的电话、网络预订双料保障,再到如今的全网络购票、在线选座。预订渠道便捷了,观众的欣赏习惯也在改变,从以往的耐力战、体力战,到如今动动手指就能“笃悠悠”来欣赏音乐会。
不过,在由线下转向线上的过程中,一开始,也遇到了一些不理解。习惯了电话预约的老观众说:“你们这就是要把我们拒之门外啊!”的确,在上了一些年纪的人看来,电话预约虽然“打也打不进”、“订到了就像中大奖”,但网络购票“都是陷阱,网银搞不好钞票全骗光”。
为了打消这些老观众的顾虑,礼宾们决定:手把手教。一段时间里,“音乐午茶”的中场休息时间,成了网络购票培训小课堂,礼宾们不厌其烦,教有需要的观众使用格瓦拉软件,如何网上支付,如何自助取票。有时,进场观众干脆把手机往礼宾手里一塞,中场时APP已经被下载好了。
渐渐地,老观众不仅可以笃悠悠来听音乐会,还有了第一次的“网银”体验,甚至熟悉了网购,觉得在自助取票机上点点数字,门票就哗啦啦掉出来,“很过瘾”。
购票渠道便捷了,欣赏氛围安静了,节目内容多元了,鉴赏水平提升了,在每日的相互陪伴中,观众和礼宾们的感情也在“不打不相识”中升温。有的老观众旅游回来,像老友般给我们带了巧克力和糖果,有的则经常和我们聊家常。“音乐午茶”成了那股在观众与我们之间相互支撑的力量。我们用自己的服务为他们带去了便利和关爱,他们也用自己的阅历和热情为我们带来了动力和信心。
也许今后磕绊依然难免,但这份“不打不相识”的老友情,定会随着时间愈久愈醇香。
十日谈
音乐午茶
剧场相聚,难免有了互相惦念,也交了很多爱乐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