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阳光灿烂。一走进台中企业家李先生绿意盎然的办公楼,就有发现:楼内走廊洁白墙上,挂了七八幅令人眼睛一亮的艺术品。尤其是靠窗的那件作品,命题新颖:《城市失格──西门町》,聚焦的是西门町圆环,台北人最熟悉的一个十字路口。原本经过再造,商店林立的旧城区理应呈现的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景,可在这幅精致的立体作品里,却车辆绝迹,杳无人影……“这就是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所在,平素你绝对找不到这个场面。”爽朗的李先生介绍其最大亮点时滔滔不绝,“作者费尽心思持续在每个午后固定的时分拍下两百多张相片,再借助计算机细细挑出每一小片无人无车的零碎场面,重新覆盖、拼贴,制作完成,100%的纯科技,100%的纯手工,而所影射的深刻内涵发人深省。”“您是哪方觅来的如此佳作?”“啊呀,周先生,我忘了告诉您,这是我从台湾‘艺术银行’租借来的。如今岛内的企业、医院、酒店等都热衷于向其租借,租金仅为银行购入价格的0.4%呢。”
艺术作品能廉价租借?这种新概念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交谈中得知,现今台湾艺术领域有一句火红的流行语:让艺术“转”起来。“转”起来的背后,是建立不久、独树一帜的“艺术银行”。银行与艺术合二为一,“脱胎换骨”,抛弃以利润为本的老传统,立足以公益为主,实行的是“只租不售”的运作模式。通过公开征件的方式,出资购入并永久收藏台湾艺术领域的“小人物”,甚至是“无名之辈”的作品,外界租借后仅象征性收取的微薄租金聊以支付运作成本。这些艺术品中不乏在台北艺术节崭露头角的新人艺术家的经典创作,如从电脑游戏与现实社会中汲取灵感的蔡士弘的《投降后的消毒作业》、《幻术之吻》;擅长魔幻场景创作的谢怡如的画作《你和我》、《不能消失感》、《未知欣喜》……
购入与出租之间不免产生巨大的剪刀差,好在有一批酷爱艺术的企业家群慷慨解囊,再仰仗“艺术银行俱乐部”的力挺,才弥补了财源支出的亏损。两年前“艺术银行”在台中市银行街开门营业之初,几乎没有人看好,甚至有人称:缺失官方的财政支撑,这种另类银行兔子尾巴——长不了。想不到,“不在于赚钱,而在于流通”的“艺术银行”,却创造出作家龙应台梦寐以求的新天地:“希望孩子们不要只看到莫奈、梵高、毕加索的复制画作,还要有当代本土艺术家活生生的笔触。自己的艺术家自己疼。”它在艺术家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人性化、公益性的天桥,以此提高台湾艺术家作品的能见度和内在价值。与此同时,高雅艺术品不再只是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逐步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如此滚雪球般“转起来”的模式,当然会让“艺术迷”们饱享到更多的“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