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女士和父亲寻恩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市民,大家在为这段佳话点赞的同时,也纷纷来电提供线索,希望帮这对父女了却心愿。经过多方努力,今天上午,唐女士如愿联系上了季阿姨,“我父亲一直惦记着您,我代他向您说一声谢谢了!”
读者来电提供线索
上周五,本报刊出“寻恩启事”后,短短三天,就有十多位读者提供寻人线索,他们有的自称曾和季女士夫妇共事,有的反映小区中也有曾助人为乐的好邻居,但记者核实后,他们都不是唐老伯要找的恩人。
直到昨天下午,读者王老伯的来电令寻人一事峰回路转:王老伯称,唐女士要找的夫妇,很可能是曾经和他住在同一幢楼里的邻居,但季女士的丈夫“陈先生”并非在上海化工学院任教,而是在当时的上海化工学校。“两个学校名字差不多,也许是老人家听错了。”王老伯说,这位“陈先生”名叫陈维敏,1986年时,两人还在学校当过同事,但几年后对方就调往上海物资学校(现已改名为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工作了,“后来他们搬走了,联系也断了。”
记者随后致电上海现代流通学校,校长办公室的一名老师证实,1994年,确实有一位叫陈维敏的老师从上海化工学校转至本校,但他十多年前就已退休,如今的联系方式和住址恐怕很难查到。就这样,来之不易的线索又一次中断了……
恩人现身激动落泪
虽然寻人再次遇阻,但令人欣慰的是,本报报道刊发后,本市各大媒体纷纷跟进,引发“全城热搜”。昨晚,上海交通广播“1057大家帮”节目主持人白瑞打来电话,称一位网友给她们留言,说自己就是季女士的女儿。
记者随即和这位陈女士取得了联系,据她介绍,1986年时,她们一家人就住在曹杨八村,当时父母确实帮助过一位新疆来沪的军官治病,只是自己的母亲名叫季瑞珍,与唐老伯口中的“季玉珍”一字之差,“可能我妈妈当时说的上海话,唐老先生没听清楚。”此外,她的父亲正是在化工学校任教过的陈维敏,但老人多年前已经去世,母亲仍健在。
记者又给陈女士发去一张唐老伯的照片,结果季阿婆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唐先生,至此,这段寻人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得知父亲的恩人终于现身,唐女士激动地热泪盈眶,今天一早,她便拨通了季瑞珍家的电话,道出了父亲埋藏在心头29年的感谢。记者上午也联系了季阿婆,电话那头的老人同样又惊喜又感动,她说,自己对当年与唐老伯相识的情形仍记忆犹新,两人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过境迁,如今能再度“重逢”,真是人生幸事,“不过我听说唐老先生身体不好,希望他好好保重,有机会和他再见面聊聊!”
“父亲今天上午出门了,等他一回来,我马上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他一定乐坏了!”唐女士说,这次寻人成功,她要特别感谢新民晚报,以及那些踊跃提供线索的上海市民,这也让她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暖,“我已经和陈女士约定好了,咱们父辈之间的这段友谊和缘分,一定要延续下去,今后我们就是一家人,有空会常联系!” 本报记者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