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有点“跟不上”
“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今天已经有将近3万家企业,还有超过300万的劳务专业人员在海外从事各种职业。但我们翻译队伍的水平和数量,在很多情况下却滞后于实际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的需要”。周明伟坦言,翻译工作跟不上事业发展的矛盾,仍比较突出。
一方面,我国为社会提供的翻译产品和作品数量大幅增加,但却“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另一方面,低水平、同水平重复的作品还比较多,能够融通中外,在国际社会有权威性、有影响力的作品比较少;能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精品力作的翻译作品比较少;能够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应技术发展,特别是传播技术发展好的作品比较少。
在他看来,眼下一些单位和从业人员追求经济效益,“短平快”作品比比皆是,很多翻译作品其实只是换了一种语言,大多是“一翻了之、一译了之”,让人根本体会不出不同语言背后值得欣赏、理解的文化内容,更不用说成为让人们能反复回味的好作品了。
译作不能“没文化”
“要知道,好的翻译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创新,翻译过程就是一个无限接近原文的创作过程。这里的原文不仅是指语言,更是指文化”。周明伟表示,这种再创作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和一定的素养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翻译人员没有再创作的理念,那么,要翻译出好的作品,特别是能够反映出文字背后的文化和语境的作品,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现在普遍缺的是传统文化的涵养”。周明伟说,外文局曾经翻译过许多重要的精品,如《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也出版过《鲁迅选集》《巴金选集》等当代文学作品。三四十年过去了,今天应该有新、更好的表达方式,但遗憾的是很难找到有文化涵养、文学涵养的翻译来承担这个重任了。
在周明伟看来,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水平和能力常常会成为能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不能简单照搬外语或者西方语言已经定义的表述,来解释我们的世界。表达要在对中国有精准认知的前提下进行。
“终身教育”不可缺
周明伟认为,现在大学教育中通才教育的缺失,造成了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结构上的缺失。因此在这个以“翻译人才与终身教育”为主题的论坛上,主办方提出了“翻译人才发展”这个概念。周明伟解释说,人才发展描述的不是局部、孤立的学习过程,而是对翻译人才培养本身所需要的规律性描述。“好翻译绝对不是三五年的学制教育可以培养出来的,不是做了十年二十年翻译就自然能成为好翻译的,培养好翻译需要规律性的认识和制度化的安排”。
驻京记者 鲁明(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