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弄清“大刀会”的来历
1941年10月28日,遵照新四军军部指示,新四军6师师部率18旅,分批由苏南澄西地区转移长江北岸。18旅54团团长吴咏湘、政治委员刘飞,于年底率领部队跟随旅长江渭清进入苏中高邮三垛一带。
1941年3月,苏中军区在江苏省如皋县栟茶镇成立,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在苏中地区的开始。3月19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划定了苏中军区的范围,即东台、兴化以南,长江以北,运河以东,黄河以西地域,总面积约两万余平方公里。3月31日,华中局决定,苏中共分为4个行政区,苏中军区下辖4个军分区,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第1旅兼第3军分区,第2旅兼第2军分区,第3旅兼第4军分区,第18旅兼第1军分区。苏中我治区约占47%,敌占区约占32%,友军占3%,游击区约占17%。苏中817万人口,解放区人口约510余万。
刘飞率部来到苏中,恰遇在苏南交战4年之久的老对头——由南浦襄吉指挥的日军独立第12混成旅团。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日伪接连于1月、2月、4月、7月,连续4次对苏中地区进行“扫荡”,最多时日伪军达6000之众,新“江抗”和整编后建立的6师18旅,开始了苏南地区首次高频度反“扫荡”。
刘飞所在的18旅54团,正是在日伪反复进行“扫荡”、苏中地区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肩负新的使命进入高邮的。
一天夜阑人静时分,部队刚进到一个村子在场院上休息,等待连排长号房子,突然全村锣声大作,群犬狂吠,有人扯着嗓子呼喊:“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接着,四邻各村也都响起了急骤的敲锣声和“土匪来了”的呼叫声。开始,官兵不明就里,还真以为土匪来了。后来看到房顶屋脊冒出不少脑袋来,许多人正在监视自己,才知道锣声和喊声是冲着部队来的,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好在刘飞事先给部队搞过教育,这一带的“大刀会”“联庄会”人多势众,却受坏人挑唆,就连新四军可能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刘飞规定,人民子弟兵对受蒙蔽的群众,也要坚决贯彻我党我军的宗旨和政策,不管对方怎么喊、怎么骂,甚至用棍棒打你、拿大刀砍你,也不准开枪。这时,旅长江渭清也来到官兵中间,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常言道,忍得一时之气,免得后顾之忧。我们共产党员和人民子弟兵要胸襟开阔,不计较群众态度。出现这种局面,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他把部队拉到村外,官兵虽然露宿野外,但可能发生的冲突避免了。
根据江渭清的指示,吴咏湘、刘飞等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很快弄清了“大刀会”“联庄会”的来历和性质。“大刀会”兴起于清代,原是民间武术团体,又称“金钟罩”。到民国时期,“大刀会”成为民间抗捐御匪的自卫组织。苏中广大地区沦陷之后,溃逃此地的国民党残兵败将,与当地恶霸土匪沆瀣一气,兵匪一家,成为鱼肉百姓新的黑恶势力。仅高邮临泽一带的兵匪恶棍,就有“一龙二虎三条蛇,十八只壁虎满地爬,七十二根大烟枪”之说,还有大太岁、二阎王等武装匪徒和匪帮,时常向各阶层群众催粮款、要人枪,甚至杀人越货、绑架勒索。国民党残余政权和汪伪汉奸政权,还不断下派诸如经常费、大衣费、鞋子费、招待费、电话杆子费等苛捐杂税,广大群众忍无可忍,被迫兴起“大刀会”“联庄会”,借以反抗兵匪残害和苛政压榨。临泽“大刀会”最盛时达两万之众。这些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帮会组织,信奉神灵护佑、刀枪不入,实行烧香吃符、头领主事,其领导权为中小地主和富农把持,但刀枪棍棒等武器在贫雇农等基本群众手中。
刘飞按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防止不分青红皂白将“大刀会”“联庄会”树为对立面予以打击的方针,组织力量在“大刀会”和“联庄会”活动中心区域,有条不紊、深入细致地展开工作,紧紧依靠两会中的基本群众,努力团结有抗日保乡要求的地主富农和地方头面人物,尊重他们为开明士绅,孤立少数反共和恶霸分子,揭露和打击混迹其中的通敌分子,使鱼龙混杂的“大刀会”“联庄会”水落石出,阵营立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