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啊,所谓经营策略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精,那么‘人精’我又该怎么办呢?大家好好思考,上午就讨论到这里。”说着,这位中年人与大学生创业者告别,随后走进一家面店用餐。
他是上海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如今上海滩上利用工余时间、不计报酬服务社会的志愿者,在社区、校区、营区和商区随处可见,凸现着奉献社会、展示价值的风貌。
上海人认知认同志愿者要数2010年世博会。当时7000多万的中外来宾,在志愿者艺术般的服务中,感受到了海派文化熏陶下独特的风情;以后又知道,每年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IVD),亦称“国际义工日”,它由第40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40/212号决议所规定,从1986年起施行。
其实,现代国际志愿者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志愿者为重建家园、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于是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
有位当医生的志愿者朋友,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当义工,医生的职业也不可能让他摆摊搞“义诊”,于是,他把每周半天受聘“专家门诊”前的一小时,定为义诊时间,为10位左右病人服务。如今口口相传,集聚了一批特殊群体,让他们享受到“教授”级服务。
小何说自己也是没有组织的“个体户”义工。她从为一位长者读报开始,了解到知识分子群体中“孤家寡人”的生活状况,后来又帮助这些老人写回忆录,留自传。如今小何已为人妻为人母,为孤老群体服务却没有因此停歇过。小何说当义工不在名声在乐趣,老人生活有的跌宕起伏,有的荡气回肠,有的波澜不惊,有的平平凡凡,诸如此类,让她在体现自己服务价值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更加热爱人生。
现在志愿者组织很多。晚报上说,上海已有180万的注册“义工”,分属不同团队。比如,我参加的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已有600多位志愿者,从2000年起已辅导了20多万创业者成功创业,带动就业超过50万人。创业翘楚每每感谢专家表达分享成果意愿时,总是被婉拒,大家明白,不能玷污“志愿者”的名声。
当然,志愿者这崇高而神圣的行为,并不是所有人能理解。曾经见识过自称“志愿者”的女性,为物业挨家挨户征收“管道费”,一问,说是“政府二次供水改造款项”;继续发问,趾高气扬的“志愿者”慢慢地显形了。于是想到,如今打着“志愿者”旗号,打小算盘的不是个别现象。志愿者并非只要有“力气”有“大嗓门”那么简单,不培训不学习不懂政策不懂沟通艺术,怎么行?
参与志愿活动确有动机“取向”。有朋友比较激进,说某些职业比如专职律师参加志愿者图啥?你坐镇在事务所,真心要当“义工”,义务劳动还会少?我不认同,像我们社区每周都有律师义务接待时间,当然,不知道他们隶属哪个组织,或自发当义工。我有一同学现在被称为东方大律师,他参加某一群团组织志愿者后,凡是源于这一平台过来的“官司”,他都乐当“义工”,现在名头越来越大。
志愿者、义工,并不是挂块胸牌,套个红袖箍那么简单,在欧盟、在我国香港地区,当志愿者或义工,先需要自己掏钱接受“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也许这是一种内心的认知,更是一种社会的认同。珍视珍惜珍爱志愿者这金字招牌,爱的社会才会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