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膝下的一群儿女,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她盼了长久的老宅拆迁及改造工程启动了。
除了大女儿,那些觊觎动迁分房的子女,在当地户口冻结前,把全家户籍迁入阿娘名下。一间不足十五平方米的旧宅,名义上已住进四代同堂的常住人口。
动迁在即,子女们在户主的小阁楼共商房屋分配预案。小儿子要将阿娘的房产据为己有。于是,情同手足的同胞因不满而争吵、打骂,乱作一团。大女儿闻讯赶来调解,她推开门,“妈……”的一声惨叫,只见阿娘半卧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咽气了。
原来,阿娘步履蹒跚地登梯劝架,从半空摔下来。子女在楼上打闹正酣,没听到她微弱的呼救声,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凌晨,淫雨霏霏,万籁俱寂。灵堂忽隐忽现地传来一种声音,又似有似无地消失了。少顷,诡异般的声音又来了。大女儿惊恐地环顾四周,并无异常,她疑惑地切着阿娘遗体的主动脉,它竟在极微弱地跳动,也许还有救……
阿娘还处于昏迷状态,兄弟姊妹都在为她的生命忧虑。小儿子窜入重症监护室,抓住她的手指,在伪造的继承房产和遗产的委托书上,分别按下了手印。
他的这一行径让阿娘老泪纵横,一连数日抗药拒食。百般无奈之下,大女儿又将汉语拼音的首音节,示意性地向她张大嘴喊:“阿……”阿娘敷衍一声,闭上嘴唇。大女儿却看到了一线希望,她接二连三地喊:“阿……”阿娘只得半推半就地“阿”了一声。大女儿趁其张嘴,赶忙喂上一口,每喂一口,再喊一声……
经大女儿细心照护,阿娘康复出院,分到新居。小儿子谋财的如意算盘落空。由于他常与人斤斤计较爱占便宜,遭到亲戚疏远、朋友唾弃、妻子分居,成为一个失去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生活失败者。
据说参加过追悼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悟: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针对小儿子贪财的“痼疾”,阿娘为他开了一张秘方:若想得到我的遗产,每星期去殡仪馆一次,五年为一个疗程。
为了遗产,小儿子只得按此方“服用”,独自在殡仪馆彳亍反省。
数年后,他收到分居的妻子询问 “疗效”如何的短信。这是他孤居中被人关心的一条信息。他那忧郁的双眼闪着泪光,就此深切感悟:其实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财富,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