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个人之见,“打开家门”活动有喜也有忧。
一喜传统的邻里关系又回来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邻里之间互相到家中聊聊天,拉拉家常,这是常事。随着高楼大厦的竖起,住房条件的改善,反而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打开家门”活动是对过去传统邻里关系的继承和发扬。
二喜构建了邻里之间的互助关系。一人生病,左右邻居都来帮一把。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一种文明之风,和谐之风。
三喜给独居老人排除孤独和寂寞。“打开家门”使那些独居老人减少了孤独感,生活过得更充实。
但“打开家门”活动也有一定的忧虑。
首先,邻里聚在一起大声说笑,甚至唱歌跳舞,可能会对其他的邻居产生一定的噪音干扰。特别是邻居家中有上夜班的人,有需要静养的病人,可能对这一活动会十分反感。其次,一些人邻里相聚时不拘小节。说话随便、粗鲁,随地吐痰,乱拿人家的东西,可能会引起不满和矛盾。因此,“打开家门”活动虽好,还得要加强引导,使这一活动能规范化。
——读者 吴文元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整理
感谢读者给晚报提供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您可以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2555或投稿邮箱:lucq@xm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