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养猪问题
邵宁
  邵宁

  近年来,猪好像不大受阿拉上海人欢迎了。当然,这里说的是农村养殖的猪,不是宠物猪。

  最近,上海大力整治市郊环境,多家养猪场被要求退养,理由是猪粪污染河道,臭气熏天,给村里环境和村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据报道,浦东一个养猪场就退养生猪14000多头。

  曾几何时,猪可是样好东西,猪不仅提供肉类,它浑身都是宝,就连排泄物都是好东西。尽管我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但我也知道有句顺口溜:“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那时候,农民往田里施的可不是化肥,而是猪粪等有机肥。这是一个完全自然的循环过程,在今天看来,绝对绿色环保。

  可是现在,猪的排泄物却成了影响环境的罪魁祸首。一方面,人们抱怨用化肥种出来的大米没有小时候的香,另一方面,却对能够产生有机肥的猪避之唯恐不及。

  在刚刚结束的十届市委十次全会上,我和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聊起了这个话题。盛亚飞长期在郊区工作,曾担任过上海农委主任,对土地和牲畜非常熟悉。他说,养猪是件好事,绝不会影响环境,只有不规范养猪才会污染环境。“你看我们松江的家庭农场,种养结合,一边种地,一边养猪,不但没有污染,而且猪粪还田,地越种越肥。”

  的确,几年前我曾采访过松江的家庭农场,亲眼见到农家的猪舍。猪舍有500多平方米,分为10个圈,养了400头雪白滚壮的猪。猪舍是钢结构框架,配有自动饮水装置、通风设施、湿帘降温系统,地面有小坡度,便于猪尿集中。猪舍边上有一个600多平方米的大池子,蓄了一池经过处理的粪尿。站在池子边上,也闻不到什么异味。这家农户种了100亩耕地,猪的粪尿正好作为水稻、小麦的有机肥。

  看来,上海绝不缺少规范化养猪的范例,松江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还在全国得到推广。不规范的养猪场应当取缔,但这样的家庭农场,以及有一定规模、科学规范的养猪场,应该鼓励开办。这不仅是有利于推进现代化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上海减少生猪养殖,一味从外地调运生猪,其实也不利于食品安全的管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时政·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民生速递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长三角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06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08版:年度评选/汽车周刊
   第B09版:新民教育
   第B10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2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13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大购网专版
   第B16版:广告
公益彩票应运行在阳光里
养猪问题
拥抱得走心
“掉包计”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养猪问题 2015-12-23 2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