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上海,航运极其发达。众多码头曾经聚集着来自江苏、湖北、浙江一带的农村搬运工,形成了“苏北号子”、“湖北号子”、“宁波号子”等号子声,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塘桥煤炭港区域的“塘桥号子”。现在,码头工人再也不用哼着号子扛大包了,渐渐地,“码头号子”这一种劳动者之歌,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
上海开埠时间虽不足200年,但作为一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它留下了丰富的城市记忆和民俗文化。其中,有多少已经逝去,又有多少需要保护。上海建桥学院今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这在上海民办高校中尚属首家。中心近日宣布,将全面梳理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老上海的“记忆”。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博士李柯正在主持“海派剪纸艺术”的课题,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上海有多少值得去保存的好东西,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李柯博士深感形势紧迫。因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未来上海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内涵。目前仅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建桥学院设立了上海民俗及非遗研究机构,而上海非遗的保护及民俗的推广,更是任重道远。
李柯告诉记者,“如果全面梳理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会发现,它就是记录上海由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市全过程的百科全书。这是一座宝库,值得几代人去挖掘、传承。”
在建桥非遗中心不久前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列数了上海的非遗资源。原来,上海传统的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与民俗文化遗产不是只有几个,而是分成了手工制作、节日庙会、生产技艺、经典饮食、工艺美术、民间文艺、民间医药七个大类总共好几百项。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