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俗经济”是城市发展重要增长源
张炯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蔡丰明认为,上海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大都市,在长期的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与鲜明地域色彩的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与民俗文化遗产。它们是在上海独特的地域经济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下产生的,深刻地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生活趣味、审美理想。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其中大部分民俗资源已经逐渐失去了其生态环境,但是对于当代的人们而言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但可以激发当代的人们对于自身历史产生记忆与情感,同时还可以加深当代的人们对于上海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于上海文化的认同。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则表示,民俗是国家与社会的构成要素,是个人的成长要素,是文化产业的内涵,更是世道人心建设的基础。他说,一类民俗物品或民俗事象若被民众持之以恒地喜爱,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这种认同会产生“民俗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源,其中包括民俗制品的生产、消费和以民俗活动、节庆等为平台的生产、消费两个方面。

  田兆元认为,从本质上讲,民俗经济就是一种认同性经济(Identity Economy),这种认同性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其内涵既包括历史性、情感性、生活性,也潜存着现实性、政治性、时尚性、流行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播相关的认同性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认同性的断裂或丧失则意味着某些经济活动的失败。因此,当下要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为中心的民俗经济,通过利用国家力量、拓展服务能力、提升价值品质、挖掘地方资源、唤起文化记忆等途径来不断重构认同。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8版:广告
几百项非遗资源,阿拉知多少?
“民俗经济”是城市发展重要增长源
上海民俗文化遗产多姿多彩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7“民俗经济”是城市发展重要增长源 2015-12-28 2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