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则表示,民俗是国家与社会的构成要素,是个人的成长要素,是文化产业的内涵,更是世道人心建设的基础。他说,一类民俗物品或民俗事象若被民众持之以恒地喜爱,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这种认同会产生“民俗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源,其中包括民俗制品的生产、消费和以民俗活动、节庆等为平台的生产、消费两个方面。
田兆元认为,从本质上讲,民俗经济就是一种认同性经济(Identity Economy),这种认同性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其内涵既包括历史性、情感性、生活性,也潜存着现实性、政治性、时尚性、流行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播相关的认同性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认同性的断裂或丧失则意味着某些经济活动的失败。因此,当下要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为中心的民俗经济,通过利用国家力量、拓展服务能力、提升价值品质、挖掘地方资源、唤起文化记忆等途径来不断重构认同。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