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所在的一座小城市里的一位老人向我抱怨城市里的厕所座厕少、座厕损坏严重而如厕不方便的问题。经仔细了解,我才知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早就不适应使用蹲坑,但因为一些城市忽略了对蹲坑的设计、建造和日常的维修管理,导致一些老人外出时忧心忡忡。
老人如厕不方便,至少说明有关部门对厕所的规划设计建造和日常的维护管理缺乏人性化的考量和细致周到的服务。如果心中有老人,就必然能及时发现这一状况,从而急老人所急、想老人所想,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解老人的燃眉之急。
由老人如厕难的问题想及,其他包括诸如城市盲道被占用、窨井盖缺失、巷弄路灯不亮等,这些问题看似不起眼,充其量只是些小问题,却分明折射出一个城市对人们的关爱程度。须知,城市是由人组合而成的,没有人便没有城市。对城市而言,必须把人放在最为重要的突出位置,因为没有对人的爱,便无以有城市的尊严。一个城市如果不爱她的市民,市民自然不会爱上这个城市,而一个冷若冰霜、无情无义的城市,又哪里有尊严可言呢?说到底,一个城市的尊严是建筑在对居住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市民关爱基础上的。
读报看到一个发生在哥本哈根的故事: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看到一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拾荒者,面对一座座像高山的垃圾箱,他写出了一份改造城市垃圾箱的建议,其中写道:“为了帮助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底层的人们,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发放生活必需品,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金,但是我认为,搞福利不应该单单是表面的救助行动,而是应该让一些自愿自食其力的人得到应有的尊严。我考查了一下,在哥本哈根几条主街上的垃圾箱有1.5米高,我建议将高度降低30厘米,这样拾荒者为了得到一个瓶子就不用灰头土脸了。”一个月后,身高被压缩了30厘米且还可以翻转的垃圾箱出现在了哥本哈根街头。(见2015年第9期《辽宁青年》)或许,30厘米太小太短,但透过这短小的30厘米终让我们看到了哥本哈根政府对拾荒者浓浓的关爱,对城市弱势群体深深的尊重。正是因为此小小的举动,哥本哈根政府赢得了人们的感动和称道,也自是彰显一个城市应有的品位和尊严。
读一读这个故事,相信城市管理者们会对老人如厕难、城市盲道被占用、窨井盖缺失、巷弄路灯不亮等问题有深刻的反思和检讨。
不能不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发展前所未有,但随之而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文化缺失等问题也日益成为困扰人们的“城市病”。每一种“城市病”莫不与人有关,每一种“城市病”莫不与损害人的利益有关。若城市管理者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必将伤害城市的个性和潜力、进步和动力、竞争和活力。
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关爱人首先就必须给人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温暖感、幸福感,要使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尽管地位不同、身份不一但自己被平等对待,时时处处被互动关爱。是啊,“在陌生人为主的城市里,关爱是一种城市气度,是在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平凡岗位、每一个微小行动中,渐渐沉淀下来的。”城市富于包容性,城市才能“大”起来、“强”起来,人们的生活才会更体面、更美好、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