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饮食习惯之一,粥系用稻米等粮食熬成。食粥通常出于三种原因:家境贫寒食粥、赈灾济贫(被)食粥、养生疗体食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记载了生动的食粥百态,汇总成了洋洋中华粥文化:“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宋·秦观诗)。曹雪芹以“举家食粥酒长赊”自嘲。明张方贤《煮粥诗》曰:“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澹泊少滋味,澹泊之中滋味长。”有人说食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诗人们虽穷尤乐。清黄云鹄著有《粥谱》一书,全书凡234个条目,综述了粥史、粥宜、粥忌以及按食材所分的八大粥类,每一条均阐述疗效。
中国食粥史上不能不提的是粥厂和施粥,无论是官办、民(间慈善机构)办,还是私家独办;不管有什么背景目的,在老百姓遇到荒年时节,能向他们递出一碗热粥,这样的行动应该予以肯定。据《燕京岁时纪胜》载,顺天府(北京)广宁门外的普济堂便是一个“冬施热粥夏施茶”的慈善所在。
公益性善举一向是受到全世界人民点赞的爱心行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三个圣诞节的平安夜,在意大利的那不拉斯,一位将近六十岁、衣衫单薄的老人走过一家咖啡馆,他隔着橱窗看了很久,露出了羡慕的笑容,但还是没有勇气走进去。这一情景被咖啡馆的收银员看在眼里,他很快走出来对这位老人说:“大叔,您需要咖啡吗?请进来。有一位客人已经为您付了钱。”老人高兴地喝着咖啡,同时留下了苦涩的眼泪:他有两个儿子,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老伴因贫病于去年去世,家中唯一的亲人是他的女儿,然而她经不起家中一系列不幸的打击,导致精神失常……
老人喝的咖啡是意大利的“慷慨咖啡”,在意大利已有将近100年的传统历史,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起源地便是意大利的港湾城市那不拉斯。当时的那不拉斯民风良好,有一批反战的正义人士,他们同情和尊重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幸福、失去亲人、失去正常生活的人,首先是那些在战争中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人、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丈夫、儿子、父亲、弟兄的人。他们主张在严寒的冬天向这些人奉献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让他们感到既暖身,又暖心。于是有人提出了“慷慨咖啡”的倡议:要两杯咖啡,付钱后自己只喝一杯,另一杯留给“需要的人”,这样做既不显眼,又能照顾到更多的人群(比如有的穷大学生)。
“慷慨咖啡”后来逐渐流行到欧洲的其他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年代,“慷慨咖啡”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爱尔兰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很快复兴起来,眼下,无家可归的人成了“慷慨咖啡”的主要接受者。在法国,参与“慷慨咖啡”活动的咖啡屋的橱窗玻璃上都贴有“在等待的咖啡”标签。有的国家把它称为“悬挂咖啡”(谁来喝,悬而未定)。
人需要温暖,世界需要爱心,热粥也好,咖啡也罢,只要有心,都能成为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