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清高”总是被当作贬义词来处理,假如有人告诉我“你有点清高”,我会不自觉地警觉起来,总觉得“清高”是对我的批评。然而细想,“清高”未必不好,只是“装清高”才会不好罢了,“故作清高”“自命清高”“目视清高”才会让人生厌。若是把“清高”置于褒义的语境下,就会看到“为人”的另一种境界。
《孟子·尽心上》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前半句论“出世”,讲何以“为人”,关涉人生修养和人格追求,后半句论“入世”,讲何以“谋事”,关涉价值实现和事业追求。“清高”之所以被误读为贬义,乃在于其被囿于“独善其身”的理解范畴,其实“清高”是选择以“出世”方式来解决“入世”问题。假如不“清高”,便是要与“低俗”同流合污,便是要与“名利”沆瀣一气,便是要“随大流”。
“清”字向来是与高尚的审美情趣相搭配的,无论是“清纯”“清秀”“清交”,还是“清流”“清士”“清官”,都把美好的寓意交之于“清”。面对物欲横流的“俗世”,为人当有一定的“情结”,便是与“清高”相系。正如朋友所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保持适度清高也是一种修养”。
《孔丛子·抗志》有云:“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抱朴子·逸民》亦有云:“若夫孝友仁义,操业清高,可谓立德矣。”可见,“清高”讲求立身,讲求德性,讲求智慧。若“清高”,便是要彰显出轻盈的姿态,敢于“立身”,绝不退缩,“孤芳自赏”是“泰然处之”的另一种诠释,“自认人杰”是“宏图大志”的另一种弘扬。若“清高”,便是要展示出深邃的眼光,实于“立学”,绝不矢志,在看待问题上不人云亦云,看得远一些深一些,善于用智慧与社会沟通。若“清高”,便是要打造出硬朗的骨气,行于“立德”,绝不折腰,立高昂心气、凛然正气与高雅风气,面对社会流俗,绝不媚俗和附庸风雅。绝不为五斗米折腰。
若“清高”,方才真君子。如今,真当问一问自己还有多少“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