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徐勉,史书上说他少而“孤贫”,又很有才华,六岁时写的祈晴祷文,就被乡里有名望的长者称赞。用现在的眼光看,可以称得上是“神童”了。
徐勉在萧梁时,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宰相。他非常能干,每天办公桌上文件堆积得再高,纵有一屋子客人,他坐定之后,照样是“应对如流,手不停笔”,审批、起草文件,即便名讳之类的事,都从不会搞错。
盛名之下,徐勉很年轻时,就有不少有身份的人要结交他。那还是在萧齐时,琅琊王王融(王导六世孙),几次托人给徐勉带口信,说要见他。徐勉却对人说,此人名声很大,处世却不谨慎,是沾不得的。果然,王融不久以后就因为参与宫廷斗争失败被杀。待人接物有这样的谨慎和先见之明,当然是一种美德,徐勉也因此很为当时人所称赞。
能干、谨慎和机敏之外,徐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而且不仅重当世之名,更重身后之名。
梁武帝北代,徐勉“参掌军书”,处理大量的军情文书,经常是没日没夜,接连几十天不回家,以至于他偶尔于夜间办完公回家时,居然家里的狗都不认识他了,以为来了生人,群起而吠。有一次,徐勉很有感慨地对身边的人说:“我忧国忘家竟到了连家中的狗都不认识我的地步。我死后如果人家为我立传,这样的事也是可以写到我的传记里去的。”
因为重名,徐勉是很注意自己的行为的。勤政自不必说,他还非常奉公守法。他习惯与门人在晚间聚会。有一次,一个叫虞嵩的人,于酒酣耳热之际,壮着胆子向他要一个官做。徐勉即正色告诉他:“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帝制之下,同样有自己的公私观。徐勉身为高官,把公私分得这般清楚,也是注重个人名声的一种表现。
对于身后之名,徐勉更是看重。徐勉从不经营产业,家无积蓄,甚至需要用自己做官的俸禄来接济穷亲戚。为此,门人和朋友常常提醒他搞一些产业经营。徐勉对这些人说,人家要给子孙留财,我要给子孙留一个清白。子孙如果自己有本事,那自然会有财产;如果没有本事,我留财产给他们,最终他们也保不住。这不禁让人想起汉朝萧何为自家建房置地,都找僻远贫瘠的地方,说是“后世贤,师吾俭;不贤,勿为势家所夺”的故事。徐勉的想法,与萧何有共同的地方。所不同的是,萧何的话体现出的是一种智慧,而徐勉的话更体现出一种为人为官应有的品德。
徐勉曾在信中告诫他的长子,说徐家世代为官清廉,所以常常过得“贫素”,但从不曾有过经营产业的想法;如今自己的尊官厚禄,不是因为自己有本事,而是由于先辈风范带来的福庆;古人“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以及“遗子黄金满籝(箱),不如一经(儒学经典)”的教训,自己是奉为至理的;自显贵以来的三十年,门人故旧提供给自己的好处,或种种发财之道,自己一概拒而不纳,不仅是不愿去做与民争利的事,也是为了省去因此而来的种种要求投桃报李的利益诉求。他还向儿子解释了自己中年以后,在郊外建了一座小园子,目的也“非在播艺,以要利入”,而在于“穿池种树,少寄情赏”,等老而无用时也有个去处。最后,他郑重地写道:所谓孝,就是要善于继承父辈的志向,遵从父辈的做法;作为家中长子,如果能做得到他的要求,那他也就不会留有遗憾了。
徐勉对于身前身后名声的看重,不仅在于自己,而且还在于子孙后代。帝制时代的官僚,能这样看重名声,图的不是虚名,不是一时之名,真难能可贵!值得后人倍加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