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主义盛行的社会大氛围下,文学正在远离儿童的生活。从现实来看,很多孩子之所以不爱看文学书,多半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文学故事能够触动他们的心灵,文学没有与他们的生活产生化学反应。这其中父母和老师有一定责任。有效的办法就是依据孩子的心性,为其量身定做,让文学打动进而影响孩子的生活。例如,儿子哲哲五六岁时特别淘气,尤其喜欢恶作剧。我就找来《淘气的阿柑》《小淘气尼古拉》《淘气包埃米尔》等书籍,每天晚上给他读。读到阿柑给自己的弟弟起了那么多好玩的绰号、埃米尔所犯的种种错误、小淘气与乔方之间的搞笑经历,哲哲常常开怀大笑,仿佛找到了知心伙伴,以至于对亲子阅读变得格外期待。
每个孩子脾气、秉性都不一样,智力发展不一样,读的文学作品也不一样。所以,给孩子选文学书的首要原则,就是符合他们的个性,尤其是他们刚刚走上阅读之路的时候。当孩子发现文学作品写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者道出了他们的内心秘密,他们就会觉得文学作品很好玩,不再抵触阅读,再大一点也就逐渐意识到了文学的重量与意义。
记得看“弗朗兹”系列时,哲哲惊讶于外国的孩子和他们一样,甚至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规律:“爸爸,我发现啊,大多数奇遇和历险的故事主角一般都是孤儿,因为没有人那么严地管他们,所以他们有机会去外面探险。而爸妈陪在身边的,一般都是比较快乐的故事,你看弗朗兹啊,阿柑啊,米丽啊,玛蒂娜啊,他们的生活多有趣、多好玩啊。”他一连串说了好多文学人物,我知道文学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
哲哲上小学三年级时,读完“猫头鹰王国”系列,开始转向各种动物小说,再带哲哲去图书大厦的时候,他就主动搜索与昆虫和狗有关的书籍。等到他几乎通读了所有与狗有关的小说,我又和他一起看了《忠犬八公》《导盲犬小Q》等感人的电影。实际上,经典文学作品与相关电影相对照,让孩子对故事有了多种角度的理解,使孩子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难忘的体验,留给孩子的印象更加深刻。此时,文学才真正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