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以《二孩来了!》为题刊登了一版照片,从二孩妹妹的出生、嬉戏,给家庭带来的折腾直到与大宝哥哥的相处,都作了生动有趣的写照。看着这些久违了的画面,不禁勾起了许多想法。
正如点评者所说:“想‘二孩’盼‘二孩’,政策来了怕‘二孩’。”怕什么呢?因为二孩的到来,固然伴随着欢笑,但也平添了不少烦恼。撇开经济与家务的负担和家长们的精神压力不说,单就大宝二宝的相处关系而言,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题目。何况现在还只是处在孩提时期,来日方长,兄弟姐妹关系是一辈子也不变的,今后遇到的问题多了去啦。
听一个年轻朋友说,她问儿子:“妈妈再生个妹妹好吗?”答案不仅是“不好”,还不真不假地加了一句:“生下来我把她掐死!”多吓人。小孩子的话固然不能当真,但据说对将要出现的弟弟妹妹持否定态度的孩子大有人在,真令人头疼。
千百年来的老例可不是这样的。作为“手足”的兄弟之情是绝对神圣的,是必须尊崇的。《诗经》里的《棠棣》就指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千字文》里也有“孔(大)怀(爱)兄弟,同气连枝”的句子。尽管不是家家都能办到,甚至还有曹氏兄弟“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之类的例子,但毕竟是兄弟相亲的多。像苏轼,兄弟之间是以性命相保的,那首《水调歌头》就是写给弟弟子由的,“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如此动人的诗句就是出自兄弟的情怀。
由是,咱们汉语中就出现了一个专用字——“悌”。悌者,敬爱兄长也,对父母好为“孝”,对兄弟好为“悌”。《三字经》在列数学习内容时就提出“首孝悌,次见闻”,把它放在知识之上的。许多蒙学读物中,诸如“入则孝,出则悌”“兄则友,弟则恭”“兄爱而友,弟敬而顺”……这类教诲是绝不陌生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统中,“家”是一个重要环节。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不能“齐”,何以“治”“平”?而家的构成无非父母和兄弟姐妹两部分,可见,“孝”“悌”的作用是无论如何不能等闲视之的。
然而,历史有时候会开玩笑,围绕“悌”字的玩笑就开得不大不小。伴着改革开放而来的“独子”政策给“悌”字来了个釜底抽薪:用不着几代,不仅亲兄弟姐妹不存在了,连堂、表兄弟姐妹也从此消失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大人、老人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独苗宝贝,想“悌”也“悌”不起来了。于是,从得失讲,什么都是他的,连每年压岁钱的数目都惊人;从劳逸讲,什么事情都不需他插手,老外婆背着重书包步履蹒跚,小独苗手舞足蹈在旁边喜笑颜开成了中国一景。这种情况下,倘若来个弟弟或妹妹,把他这一切“二一添作五”,分去一半,他当然不肯了。
有位作家曾说过,“自私是不孝的根源”,那么,照此推理,“溺爱是不悌的温床”。要真全面贯彻二孩政策,就先得扭转对孩子的溺爱做法,培养他们自立、勤勉、热情、善良,不能把所有同龄人包括兄弟都只看成“同一起跑线”出发的竞争“对手”,他们更是手足、伙伴、亲人。树不起这样的价值观,就算表面上是兄弟,那“阋于墙”的事会变着法儿出现,一家子都不会太平的。
“悌”字要捡起来,让它在新形势下重新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