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常州毒地事件舆情应对
何小手
  何小手

  突发环境事件是近年备受舆论关注的公共事件,由于直接关系到民众生命健康,这类事件曝光后很快便会成为舆论热点。最初事件涉及的人群会主动发声,尔后事件在互联网发酵,单一事件随即演变为普遍性的问题讨论。以常州毒地事件为例,最开始学生家长表达忧虑,他们给事发学校及相关责任方制造了压力,而在互联网上,这个事件经过几天的发酵,已经形成了毒地话题,全国哪些地方还存在类似的毒地现象,问题严重程度如何,舆论设定的这些议题一定程度扩大了常州毒地事件的影响,应对这样一次事件,当地备受考验。

  在此之前土地污染已非新鲜事,多地出现的重金属污染事故已造成严重后果。在以往的案例中,受害者患重病都是事件的重要特征,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土地污染因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这类污染一旦曝光,很多人会倾向于认为其危害不可小觑。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任何草率的结论往往会起到相反的应对效果。

  常州当地在应对这样一个事件过程中有几个细节值得商榷。一是匆忙否定媒体的报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一些政府部门都会将媒体作为第一应对对象。过去是拒绝报道,如今有所进步,媒体介入有了一定的空间。但对媒体防备,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因为媒体在此时是重要的监督者角色,可能随着事件的发展部分事实有待甄别,因此可能存在疏漏,但即便如此,民众对媒体的期待不会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媒体作为应对对象显然偏离了问题的关键。

  从舆论的后续反馈看,常州当地声称央视的报道存在硬伤,也并未让应对加分,相反很多的评论提到,当地并未说明具体的硬伤是什么,当地似乎是为了质疑而质疑,这只会让应对变得更为被动。

  其次,当地在应对中充满了安抚式措辞。比如在提供的污染相关数据中,提到检查指标异常“仅有133人”,又比如将学生家长划分为“绝大部分”和“少部分”两类,提醒“少部分”家长不要闹事。这些措辞起不到安抚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围观者的不满情绪,成为事件应对的一大败笔。其实当地目前还很难衡量事件的影响,受到毒害的学生情况如何,学校的条件是否支持上课。当地的这种说法目的只是缓和情绪,从学生家长的角度看,可能“仅有133人”这样的措辞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安抚效果,但如今事件已经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多数的围观者不会被安抚,而只会视为一种灭火式应对。

  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和非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看待一个公共事件的角度会有所差异,当一个事件产生了全国性影响,舆情应对应该有更为周全的考虑。常州此次应对效果不尽人意,主要就是因为当地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突发事件来应对,其实,借助这样一次事件,土地污染这一宏观话题已经悄然发酵,人们期待常州能够客观、严肃地处理此次事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楼市治乱需先管好中介
《悟空》空悟
仪式感
以两只手构建“疫苗信任”
如此改变
常州毒地事件舆情应对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常州毒地事件舆情应对 2016-04-25 2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