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年龄都是可控因素
李刚主任介绍,除年龄、遗传等极少数因素外,脑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基本属于可防可控,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腹型肥胖、心脏疾病、饮食失衡、酒精依赖、糖尿病等。任何一项危险因素都是可致脑中风的独立因素,应个个击破。
在这些可控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是最重要的,与高血压相关的脑中风高达60%以上。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降压治疗重在持之以恒的达标,尤其是晨起6时至10时的血压。针对难以达标的高血压,主张使用降压复合制剂与联合用药。有效控制血压相当于为脑中风的预防筑起了最坚固的一条防线。当然,降压治疗也存在个体化的问题,这需要咨询中风防治的专科医生。
另一项易被忽视的高危因素是房颤。50%以上的心源性脑梗死是由房颤引起的。李刚主任忠告,确诊房颤后,绝大多数患者应立即开始积极的抗凝治疗,按医嘱规范长期用药。需注意的是,阿司匹林不属于抗凝药,起不到有效的预防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有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以及部分新型的抗凝药物。
吸烟(含二手烟)又是一个完全可以控制好的因素。烟草改变了血液黏稠度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对血管弹性产生不利影响。戒烟后中风发病风险可明显降低。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李刚主任提醒,40岁至59岁、压力过大、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极为不规律的人群,即便无“三高”等危险因素,中风发病风险也很高。提倡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调节心态,防止脑中风发生。
虽说“生死有命”,但中风可防可控。李刚主任强调,只要有效控制上述高危因素,脑中风的风险可以下降约九成。
抓紧急救“黄金3小时”
李刚主任介绍,缺血性脑中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提醒大家牢记中风预警的FAST口诀:“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还有些非典型症状也要引起警惕,比如突发眩晕、头痛,也可能是脑中风的前驱表现,应及早就诊。国际上推荐在发病3-4.5小时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且越早用药获益越大。国际标准规定急诊接诊至使用上溶栓药物的时间(DNT即Door to Needle Time)的基准标杆为1小时。本市设立了11家“脑中风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市级中心”以及数十家区级脑中风防治中心,确立了“提高脑中风发生后60分钟内规范救治率以及降低脑中风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工作目标。
东方医院的脑中风防治中心是11个市级中心之一,经过不断摸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疑似脑中风患者从入院前呼叫救护系统就进入了中心的移动医疗圈,急救系统与院内的联络平台实现了院前与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缩短了院前延迟;优化的急诊溶栓流程进一步缩短了DNT。经过持续改进,到东方医院就诊的急性中风患者,溶栓比例明显提高,DNT小于60分钟的比例达到60%以上,DNT最短时间只有18分钟。这种优化管理的模式为患者康复赢得了机会。
研究表明,首发脑梗死后有20%-40%的患者在5年内再发,且再发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明显提高。控制中风危险因素,特别是血压管理、口服调脂药、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是预防再发的重要手段,同时应定期随访。
李刚主任希望,每个中老年市民朋友都要多知晓些脑中风的防治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像了解火灾的逃生通道一样,知晓离自己最近的各家脑中风防治中心,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脑中风的发生,降低中风造成的损害。脑中风的防治人人有责! 魏立